國民車不親民誰之過?回歸「庶民」本質難嗎?

▲ (圖/Carture 車勢文化)
Carture 車勢文化-2023-08-09 17:55:20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幾年台灣的消費市場「V型結構」已經越來越明顯,尤其庶民對於價格的敏感度遠高過金字塔頂端,過去號稱國民車的身價也變得相當不親民,這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難道都沒有人出面要拋轉引玉回歸「苦民所苦」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拿「鐵板燒」、「夜市牛排」為例,要不就是走高價再不然就是庶民平價,兩者的客層、價格截然不同,但要說到誰獲利多又或者誰能長久,我個人的了解是平價勝出,除非碰到不缺錢的房東漲租否則都能生存,為什麼?姑且先撇開食材、服務、氣氛、美味等因素,就是走「以量制價」、「薄利多銷」路線,民以食為天只求溫飽乃天經地義,所以在台灣大街小巷這類店家受到大眾歡迎,也鮮少聽聞有做不下去的,反倒是一家接著一家開,更沒有像蛋塔那般曇花一現,價格肯定會就是最大關鍵。

再回過頭來看看台灣汽車市場,有誰想過Honda Civic、VW Golf等的日歐系國民車身價已經超過百來萬,就連國產Toyota Corolla Altis、Nissan Sentra等也都至少七字頭起跳,不論進口國產不少人總抱怨車價越來越貴,卻沒想過問題出在哪,簡單來說消費者自己要負很大的責任,沒有ADAS不買,沒有觸控螢幕、電動座椅、皮椅、恆溫空調不買,喂喂喂,這可都是用錢堆疊出來,即使用不太到也要有才不會「失氣」。再以日本為例,1950年代該國政府提出國民車計劃,Subaru 360、oyota Publica、Mitsubishi Minica、Mazda R360 Coupe等就是在這樣的政策下誕生,雖然廠商很努力壓低成本,但終究還是難以輕易入手,直到1960年代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後,日本正式進入「My Car」自用車年代,國民車才成為人人買得起的交通工具。此外過去有不少品牌為了公司財務槓桿而將車價拉高,結果造成曲高和寡車賣不掉,到頭來還必須降至「合理」價格求售,最終甚至還拖垮整個品牌而消失殆盡,車價高固然是為了成本及獲利問題,但如果不願以合理價格先將餅作大、增加銷售量,並維持經銷商服務量能的運作,那麼產品再好也是枉然,品牌也只能走入歷史。

再看看二輪市場,在我高中時入門50c.c.小綿羊大概2萬元不到,125c.c.速克達4萬元左右,還記得努力個打工(吃住都是家裡)幾個月就可擁有機車,或許有人會說這樣比較不公平,看看現在通膨與物價有多嚴重,而現在一台燃油機車動輒至少五、六萬元起跳,看似只比手機稍貴一些,但也算是一筆不少的費用,月薪3萬元的「東南西北漂者」少說要存個半年一年才有辦法購買來代步,但政府對法規的要求只高不低,從化油器變噴射、增加ABS、又要求酷炫的液晶儀表、還要配置LED照明、碟煞,同樣的也都需要錢,羊毛出在羊身上,總不能叫業者自己吞吧!所以現在的國民機種身價都不斐,舉例來說Yamaha Jog要6.7萬元,SYM WOO也要6萬元,Kymco GP125少說要5.7萬元,但自從GP125打出史上最低汰舊換新39,800元後,Jog和Woo也出招分別祭出49,800元、48,200元的對策,看來Kymco此舉果然引發其他品牌的大跟風,算是降低購置壓力,這也算是回歸國民車本意的絕招。這時可能也有人會酸GP車系「這麼老了便宜是應該」、「竟然可以賣這麼久」等,但人家德國VW第一代Beetle一賣就將近一甲子有人嘴嗎?甚至到今天成為不少玩家的收藏品,正因為理性消費者要的只是實用性、價格便宜、維修容易、省油又好養即可,所以這才是長青國民車能長期保有一定銷售規模的條件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台灣目前機車總數約1,400萬台,不僅創造出行動的便利性、還是庶民交通的重要幫手,更是相關服務維修業賴以生存的大補丸,在這麼多的車口數中KYMCO佔了約700萬輛左右,也就是約莫一半以上,每兩台車就有一台是KYMCO,走在路上看到、踢到的機率還真是高。也就是當你市場規模越大時,除了本身銷售的獲利外,後續維修服務才是真正撐起品牌壽命的那根樑柱。

#以上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