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所成立!企業恐「碳焦慮」上身 交易遊戲規則怎麼訂?

▲台灣碳權交易所7日正式成立,總部設於高雄,規劃高雄、台北兩地同步運作。(圖/NOWnews資料照片)
記者許家禎/台北報導-2023-08-08 10:00:00
台灣碳權交易所7日正式成立,總部設於高雄,規劃高雄、台北兩地同步運作。到底碳權對企業有多重要?如果沒有符合國際碳標準,極有可能被踢出國際大廠的供應鏈名單,喪失國際競爭力,因此工商團體在此之前也陸續提出建言;而股市中大家關注的碳權概念股,「自然碳匯」未來有沒有可能被納入碳權交易?依照碳交所的規劃,可能還得再等等,尤其碳權概念股確實顯現在財報上的利多,恐得到明年或是後年才能見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候變遷因應法》今(2023)年2月15日公布實施,並訂立我國2050年淨零排放的長期目標,總統蔡英文隨後於同年4月宣布將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直至8月7日碳權交所正式在高雄總部成立,預計從2023年到2030年,淨零碳排將帶動4兆元以上民間投資,創造5.9兆元產值,並提供超過55萬個相關就業機會。

不符國際碳標準 企業「挫咧等」掉訂單、喪失競爭力
碳權交所成立、創造兆元產值並提供就業機會固然重要,但對企業來說相關的「碳權遊戲規則」訂定刻不容緩,因為對於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產業結構而言,一旦碳權不符國際標準,企業有可能被蘋果、特斯拉等國際大廠踢出供應鏈名單,像是歐盟預計自2026年起,將對進口的高碳排商品課徵碳稅,也就是說,企業如果無法在製造商品中減碳或達到「碳中和」,最終導致碳排放量超標,即便沒有被國際大廠踢出供應鏈,但仍有可能被課徵高關稅,屆時企業國際競爭力將大幅衰退,因此企業紛紛關注碳權到底該如何交易。

碳權可視為排放二氧化碳的權利,企業碳排量若超過規定的配額,就需要在交易市場上購買碳權,反之,如果企業有多餘的配額,就可在交易市場上出售,像是特斯拉發展電動車,就讓他在2022年碳權銷售上大賺17.8億美元(約合新台幣569.6億元),而今年第一季碳權營收季增12%,來到5.21億美元,2023年碳權營收可望再突破新高。

企業「碳焦慮」上身 工商團體提建言得馬上接軌國際
碳權交所成立之前,工商團體就陸續跳出來喊話,建議政府應該要如何做,才不會對企業造成太大的壓力,讓「碳焦慮」上身。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曾說,設置碳權交易市場有其必要性,但碳權交易制度應參考歐盟、韓國等作法,台灣初期應先以免費核配額度來引導企業參與,再逐步調整額度,同時所課徵的碳權費用必須與國際接軌,以免重複交易課稅被扒兩層皮。

工商協進會同樣關注企業是否因為碳權在國際上維持或喪失競爭力,認為企業取得境外碳權至關重要,碳權交易所應就國際碳權認證、監理與追蹤建立標準,以確保企業符合國際供應鏈的要求

而台灣碳權交易所成立,針對企業關注的國外碳權交易與接軌國際部分,董事長林修銘表示,碳交所已與國際碳權核發減量認證的國際獨立機構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合作,9月將簽合作備忘錄,而最快今年底碳交所就可以提供外國碳權掛牌交易。也就是說,碳交所今年的主要工作為「國外碳權買賣及碳諮詢」,國內碳權仍需要等「氣候變遷因應法」子法完備後,環保署訂定碳費計價標準,才有機會在明(2024)年上半年上路。

自然碳匯納入碳權交易?前提得先做好「碳盤查」
而外界也關注之前漲過一波的「碳權概念股」中,擁有豐富「自然碳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的造林企業是否有利多?未來「碳匯」有沒有可能被納入碳權交易?像是華紙、永豐餘與正隆,其中華紙在兩岸三地擁有三萬公頃的林地,被外界視為是未來重要資產,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焦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此,分析師謝晨彥表示,碳交所是否能夠計劃性計算這些碳資產價值,目前仍是未知數,且碳權不像AI,AI有實際訂單,有看得見的營收貢獻,但碳權目前僅止於「概念」,等到碳權資產化,顯現在財報上,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只是短線確實有話題性,但提醒投資人得多評估。

針對「碳匯」未來有沒有可能納入碳權交易?林修銘肯定這項說法,但他說「就像知道自己體重多少,才知道要減重多少」強調前提是基本功「碳盤查」的重要性。不過,他坦言,碳盤查需要有足夠的人才,因此教育訓練是碳交所初期的服務之一,才能再逐步進展到碳費的訂定與國內碳交易的進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