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不苦NOW/不怕被AI取代 26歲設計師轉戰「生成式藝術家」

▲生成式AI藝術家江汪家興原本是室內設計師,自學AI繪圖後,轉戰藝術創作,利用生成式AI創業。(圖/記者李琦瑋攝)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2023-08-07 10:30:00
生成式AI的出現帶動產業升級,更大幅提升各種創意的生成,商業模式不斷更新,音樂製作人陳珊妮日前發出的新單曲,便是由人工智慧(AI)生成擬真歌聲,並非由她本人演唱,消息一出,震驚各界,很多年輕人開始擔心工作會被AI取代,但相關應用同時也為年輕世代帶來新契機。26歲的江汪家興原本是室內設計師,自學AI繪圖後,利用生成式AI創業,現在是一名生成式AI藝術家,成立公司銷售自己的作品。他說,「不怕被AI取代、人機協作才是關鍵!」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111人力銀行日前發布「生成式AI使用行為調查」,高達8成2的上班族認為生成式AI未來將會取代某些職務;上班族普遍認為翻譯人員、電話客服、櫃台、行銷文案、生產線、行政助理是最容易被取代的工作。超過5成5的上班族認為自己的工作岌岌可危,有朝一日會被AI取而代之。交叉分析發現,金融業、貿易流通業以及媒體出版業,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最憂心;從年齡來分析,30歲以下7成憂心忡忡、51歲以上老神在在,顯現年紀越輕,擔心被取代的不安感最強烈,反到是隨著年紀增加,對當前工作的不可取代性越有信心。

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陳尹柔分析,青年族群投入職場時間不長,多從事基層工作,成為首波面臨AI挑戰的族群,反觀年紀較長的上班族大多卡位管理職,反而視AI為有效率的職場工具,因此樂觀看待。

生成式AI也帶來新契機,根據人力銀行的資料庫顯示,AI相關職缺成長快速,今年第一季到第二季,工作機會數就從39,180個成長到40,935個,成長幅度4.48%,在求職端的熱度也穩定上升,瀏覽成長率3.79%,顯現產業界需要更多的AI人才。生成式AI如同雙翼,並不會完全取代人類工作,許多職位仍然需要人類的創造力、情感智慧和人際交往能力,現今最重要的是培養和發展人與機器共存的能力,以適應未來工作環境的變化。

江汪家興從小就喜歡畫畫與藝術,卻在升學壓力下,選擇就讀室內設計系,畢業後擔任室內設計師,當時的老闆相當熱愛藝術,在作品中常會融入不同類型的裝置藝術,啟發他思考職涯,後續他因為健康因素離職,並在研究所修習程式課程,對生成式AI藝術很感興趣,透過自學繪圖後,終於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數位創作,便決定自己創業,學習IP品牌經營、繪畫技法、花藝等,昇華創作並銷售自己的藝術作品。

很多人以為生成式AI藝術只是透過AI繪圖軟體,輸入指令與關鍵字,輸出成品,不具原創性與藝術價值,但江汪家興會先手繪草稿,思考圖案的編排與布局,再輸入指令,生成出上千個圖像當創作素材,並堆疊出30至50個圖層,一邊研究張大千、梵谷風格,一邊鑽研機器學習算法,並融合自己學過的花藝,讓作品更獨特、細緻程度超過1億像素,至今創業1年多,賣出過一幅15萬元的藝術作品,現在正嘗試讓作品量化生產,透過限量數位版畫的方式,以更平實的價格打入藝術品市場、累積收藏家,並往國內外知名藝術博覽會前進。

▲江汪家興分享生成式AI創作需要人機協作。(圖/記者李琦瑋攝)
江汪家興舉例,作品《重生》是一隻台灣犬配上黃色花卉背景,他先手繪草稿,確認台灣犬姿態與背景編排,以往沒有AI繪圖軟體的幫助,只能手繪一、兩版圖案,現在則可以輸入指令,從幾百版、幾千版中,篩選出最好的顏色與姿態,但這樣的數位創作,除了須熟悉機器學習外,也要有美學知識,像他希望台灣犬毛的紋理能採梵谷星夜元素,花卉要借鏡國畫大師的配色等,都得有先備知識,才能下達指令,簡言之,生成式AI的出現,讓藝術創作更省時、更精準,而他為了讓作品獨一無二,還會在圖片輸出後,再補上幾筆點綴。

雖說AI繪圖需要人類先下指令,但是否有從AI中得到靈感?他說,自己手繪到一半,出現瓶頸時,會把手繪稿丟入程式,透過AI繪圖軟體,再跑出延伸作品;《重生》這幅作品創作到10幾版卡關,藉著程式不斷更新、算法不同,當看到新版本出現不錯的構圖時,他也會借鏡、重新調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說,AI時代下真正重要的是「人機結合」,要懂得用AI,而非被取代,「AI掌控權、生死大權應該在人身上」;另外,他認為,AI應用不只是理工背景的專利,文科背景能「玩」得更好,像他這樣有設計、藝術背景的人,可以做出更高層次的AI創作,AI其實就是「人機互助」,不會只限於某個領域,而是各行各業都會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