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嚴密監控獲大數據 對發展人工智慧效用成疑

▲中國力圖成為人工智慧全球領導者,對民眾嚴密監控而蒐集到的大數據,能否幫助達成這目標?德媒引述分析,有專家認為大數據有助訓練人工智慧平台,但有專家指中國的數據不夠多樣化。(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文/中央社 -2023-07-31 18:09:31
(中央社台北31日電)中國力圖成為人工智慧全球領導者,對民眾嚴密監控而蒐集到的大數據,能否幫助達成這目標?德媒引述分析,有專家認為大數據有助訓練人工智慧平台,但有專家指中國的數據不夠多樣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德國之聲今天報導,中國政府的目標是2023年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大國,今年投資了150億美元,在2年間增加了近50%。

報導引述台灣資訊科學家李開復表示,人工智慧的創新階段已經過去,如今世界正處於人工智慧實施階段,而中國正在這階段占據了先機,因中國多年來通過監視國內民眾而積累了大量數據。

全球估計約有10億個監控攝像頭,估計其中一半以上安裝在中國。李開復指出,人工智慧平台可以利用這些數據進行訓練。

不過,華盛頓大學的AI專家杜明戈斯(Pedro Domingos)表示,大數據會帶來「收益遞減」的問題,純粹靠大量數據並不一定帶來優勢。

他說,數據的多樣性也很重要,他寧願選擇來自歐洲而不是中國的數據,因為歐洲的數據更多樣化,人工智慧平台能夠從中學到更多。

報導又分析了其他可能會窒礙中國成為全球人工智慧領導者的因素,包括去年美國限制先進晶片出口到中國,而中國製造人工智慧語言模型需要相關晶片。

不過,中國科技公司可能會找到繞過美國禁令的方法,而中國半導體市場也在改進自己的晶片,甚至可能出現投資熱。

目前美國的人工智慧學習平台仍可被自由複制和修改。專家表示,如果中國能獲取一個經過訓練的人工智慧模型,就不需要先進晶片,屆時美國的晶片出口管制可能變得無效。

報導又指,雖然中國政府一方面鼓勵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但另一方面中國過去2年對科技行業的嚴厲打壓,可能使企業家寧願規避風險。

報導表示,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法學院蔡保羅中國中心研究員魯西羅(Karman Lucero)表示,中國技術部門推出的規則和執行的措施大幅增加,但這些措施往往很不透明,甚至於新規則推出前已開始實施,這對行業產生寒蟬效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魯西羅又表示,中國政府的審查可能是一種不利因素,通過編寫程序,有許多受限主題都不能討論,導致大量數據缺失,人工智慧模型也無法充分發揮其學習潛力。

報導表示,中國的專制體制令人才流失,也是窒礙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原因之一。(編輯:陳鎧妤/邱國強)1120731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