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健保署長石崇良今出席亞洲生技大展並參與論壇活動,被問及「商保補健保」為何實行困難,石崇良說,首先要思考商保與健保要採取何種補位方式,設法幫助商保評估背後的財務風險,長期則要設法建立掌握自費市場規模與交易情況的機制,才可能全面規劃,而他偏好由政府部門引導一系列措施。
隨民眾健康意識提高,除了健保之外,許多民眾都會提早為自己購置民間保險業者開發的「醫療險」產品,以確保自己未來生病時,除了最基本的健保給付醫療方式外,也有機會減輕自費藥物或最新療法所伴隨的經濟負擔。
商業保險給付新療法恐受挫
石崇良指出,現在科技發展迅速,很多昂貴的醫療產品、新研發藥物,以及各種療法所附加的醫療耗材,健保需要時間討論、很難在第一時間給付,因此,以商業保險補全全民健保是很多國家在努力的方向,以健保為基底,其餘不足則由商業保險來負擔。
若想完成「商保補健保」的全面規劃,石崇良分析,首先要釐清私部門的醫療險在給付上面臨的障礙,長期方面則要尋找商保補位健保的合適方案、新保險產品的風險評估作法,以及自費市場規模與其交易情況的監控機制。
商保補健保 4 大議題待釐清
石崇良舉例,目前不少醫療險產品採取「保大不保小」的策略,並以「是否住院」為給付標準,但現今醫療走向不住院治療,保單設計根本邏輯就會發生嚴重問題,民眾擔心的癌症標靶藥物、不住院化學治療等恐怕都無法得到幫助,因此商業醫療險與健保支付上有哪些障礙,是第一步要破除的。
就長期來看,石崇良說,商保與健保的補位策略涉及既有資料的分析與未來規劃應用,需從中找出較適合的方案,且目前私部門其實對於大市場、新興醫療措施背後的財務風險等,缺乏大數據可供新產品規劃使用,未來如何提供協助也是一大議題。
此外,石崇良強調,必須有能夠掌握當下自費市場規模與交易情況的機制,才有辦法做未來商保補位健保的規劃,就此面向來說,他偏好由政府部門引導,而非從各自保險業者去發想。
文/林志怡 圖/孫沛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授權轉載自《Heho健康》,原文為: 保險買了,罹癌恐不賠?石崇良揭「商保補健保」最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