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高麗大學醫學院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團隊,對京畿道安山市的3757位40歲~69歲民眾進行了長達18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入睡所需時間、研究團隊稱之為睡眠潛伏期,與死亡風險之間存在顯著關聯,習慣性從上床到入睡要花超過30分鐘的受試者,其死亡風險為一般人的2.22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韓聯社》報導,這項研究是由韓國高麗大學醫學院的申哲(音譯)教授主導,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刺胳針健康長壽》(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期刊。
研究團隊根據睡眠潛伏期,每周有3次或3次以上在30分鐘內無法入睡的受試者,就被分為「習慣性延遲組」,而一個月內有1次或2次在30分鐘內無法入睡的受試者,則被分為「間歇性延遲組」。研究發現,當人口特徵、身體特徵、生活方式和慢性病等所有變量都得到標準化後,習慣性延遲組的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的2.22倍,間歇性延遲組的死亡風險則是一般人的1.33倍。
研究小組分析,睡眠潛伏期延長會導致褪黑激素缺乏,從而增加癌症死亡風險,另外睡眠潛伏期延長也可能是因為失眠、抑鬱、吸毒等多種原因造成,而產生的種種後果,包括過度緊張、慢性應激反應等等,都可能會增加死亡風險。應激反應是指人們在緊張時,體內的荷爾蒙和新陳代謝會發生變化,以提高警覺和集中注意力,但若長期處於壓力,應激反應持續啟動,就會對健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小組最後結論,確認睡眠潛伏期與死亡風險之間存在顯著關聯,具有重要意義。對成年人來說,需要努力預防睡眠障礙發生。
我國衛生署曾建議,想要夜夜好眠應維持固定的生活作息及就寢、起床時間,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情境,燈光柔和、溫度適中、隔絕噪音,避免午睡、或午睡不超過半小時,培養固定的運動習慣,但睡前避免做劇烈運動,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避免睡前滑手機、上網及看電視,睡前盡量安排做些輕鬆的事,讓身心處在平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