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後的台灣,除了午後大雷雨煩人外,最令民眾感到煩躁的,肯定一天比一天還酷熱的高溫,據美國國家環境預報資料,7月第一週,全球迎來有史以來最熱的一週,7月6日的全球日均溫攀升至攝氏17.
23度,打破10萬年來的紀錄,氣候與高溫災害專家皆表示,更高頻率及強度的全球高溫熱浪恐怕才剛開始,
台灣也需正視這個問題,擬定高溫調適策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央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羅資婷提及,今年夏季赤道太平洋海溫的發展尚未達到「聖嬰事件」標準,
全球溫度就已創新高,表示全球暖化的影響已不容小覷,2024年非常有可能發生比今年更熱的極端高溫事件。太平洋為全球最大的海洋,
對全球的氣溫有很大的影響,在過去的歷史紀錄裡,
當聖嬰事件發展過後,全球溫度偏高,例如在2014至2015年強聖嬰過後,2016年為全球最暖的一年。
羅資婷說明,在全球多處出現極端高溫時,台灣也可能在多重的影響疊加之下,增加極端高溫的機率。台灣夏季的高溫主要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及「西南季風的強弱」影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時,夏季溫度高。同時,當聖嬰現象發展成熟,台灣冬季降雨及隔年春雨增多,溫度則是冬季至隔年的春天偏暖、隔年夏季偏熱。這些多重的影響疊加,於氣溫暖化的長期趨勢下,
將會使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增加。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研究所研究員陳主智認為,台灣各地自1951年的夏季極端高溫天數,整體呈指數上升的趨勢,若以現階段「碳排情境」推估台灣的狀況,在最壞情況下,到2060年左右,
中部及南部夏季日均溫幾乎均大於攝氏攝氏30度,2030年,
因高溫導致提早死亡風險的人數幾乎達目前的兩倍或以上。
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陳正達補充,從今年6月全球海溫分佈來看,
除熱帶東太平洋表面溫度特徵反映出典型的聖嬰現象。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甚至在南半球中緯度海表溫度,也都是處在比氣候平均值更暖的狀態,
海洋的溫度變化較為緩慢,難怪7月初觀測到史上全球平均溫度最高的一週。
從過去歷史觀測資料分析,到7月底之前,
最高全球平均溫度都還是有可能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