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寶特瓶海2/「海底撈」團推手 副教授:為向海洋道別學潛水

▲健行科大應用外語系副教授陳徵蔚(左)發起「海底撈」淨海計畫,在等待潛水志工打撈垃圾上岸時,他會在岸邊和學童介紹潛水裝備與海洋知識。(圖/台灣淨海協會提供)
記者徐銘穗/綜合報導-2023-06-20 07:40:00
台灣東北角神秘「寶特瓶海」極盛時期覆蓋面積有1個籃球場那麼大,畫面驚人,寶特瓶、塑膠碎片攀附在海底,宛如海草般隨波搖擺。幸好近2年來,在熱心潛水客定期清理下,已縮減至半個籃球場。「海底撈」團推手是健行科大應用外語系副教授陳徵蔚,發起「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一邊號召潛水同好淨海,一邊讓學童們在岸上分類垃圾,雙管齊下。杯水車薪,聽起來很傻是吧?但現在不開始做,未來也不用想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50歲的陳徵蔚是3個孩子的「三寶爸」,他說4年前看了本書《當水母佔據海洋:失控的海洋與人類的危機》,驚覺未來海裡將再也看不到除了水母以外的生物。「為了向海洋道別,我去學潛水。」陳徵蔚說他想把握「最後機會」好好和海中生物見面和道別。

▲潛水淨海時也會遇見海洋嬌客。(圖/台灣淨海協會提供)
說好的告別,變全身心投入
就這樣,陳徵蔚一腳,不!在語意與物理上該說,他全身都跳進海裡了,而且潛得愈深愈看清楚海洋被人類傷害得坑坑巴巴的「傷痕」。開始潛水後,陳徵蔚也開始撰文投書、寫專欄,倡議正視保護海洋,也陸續參與大大小小「淨海活動」。

考取潛水教練證照後,約兩年前,陳徵蔚發現台灣東北角「海大後花園」的寶特瓶海,從他下方2年前的YouTube影片中,只見大量寶特瓶、吸管、塑膠碎片,猶如海草般「依附」在海底,並隨著海洋擺動,雖然只有短短18秒的影片,但只是隔著螢幕看就感到悲傷憤怒,「腦中只剩髒話」。



▲台灣「寶特瓶海」位在海洋大學後方,潛水客稱為「海大後花園」的海域。(圖/翻攝Google地圖)
為籌淨海資金,他斜槓創立協會
台灣每年雖然平均有200場淨灘活動,減少了岸上垃圾「下海」的機會,但事實上仍有許多海廢是沉在海底的,正因「淨海」因難度高、較少人能參與。陳徵蔚去年底成立「台灣淨海協會」,為他副教授、潛水教練的身分外再開斜槓,擔任台灣淨海協會理事長。

只是,成立協會不是為多了個「頭銜」,而是可以接受政府補助、企業捐款的資格,因為出海一趟,就算「海底撈」志工團都是無償協助,光是租船、租氣瓶、保險等就要將近3萬元。

雖然潛到海底撈垃圾,聽起來有點像韓劇金師傅的那種「浪漫」。但原先足足有一個籃球場面積那麼大的「寶特瓶海」,的確在近兩年熱血潛客定期清理下,面積已縮小到半個籃球場。

▲出海一趟光是租船、租氣瓶,就算志工無償協助,也要將近3萬元。(圖/台灣淨海協會提供)
而在陳徵蔚擘劃藍圖中,淨海協會成立首年,他就要辦8場淨海活動,而且是海陸雙管齊下,海底交給「海底撈」志工團,陸上則安排場場都與學校合作,以在地國小為優先,學童在等待志工上岸時,陳徵蔚會介紹潛水裝備、海洋保育觀念。

海底垃圾上岸後,透過一袋袋直接倒在學童面前的「震撼教育」,讓他們眼見為憑,「大海裡是真的有這麼多垃圾」,再讓孩子們動手分類垃圾,更加深他們要減少再日常使用一次性塑膠垃圾的觀念,讓海洋環境保護教育往下扎根。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和美國小4月參與「淨海」活動,在岸邊分類海底垃圾,赫然出現漁業用浮球、漁網等海廢。(圖/台灣淨海協會提供)
3寶爸好忙,為孩子撩落去
這位身兼數職的大學副教授真的好忙,採訪過程中,還不時可聽見他那一端傳來孩子尖叫的「熱情」聲響。問他為什麼要這麼累?擔心孩子的未來嗎?陳徵蔚笑說,也正是因為有3個寶貝孩子,而且其中兩位還是學齡前,「所以讓我更有動力,一定要更努力推動這件事」。保護海洋這件事,也是大家的事。

那麼,想成為「海底撈」志工團有何條件?陳徵蔚說,雖然海底垃圾「熱區」多集中在5到8公尺深的海域,往下10到12公尺垃圾較少,但因為潛水本身就具有一定風險,加上又要在海底撿垃圾作業,因此必須具備進階潛水資格,也就是可下潛至40公尺水域,並且「氣瓶累積使用紀錄」要在100支以上,而每次潛水淨海時間也限制在每支氣瓶50分鐘以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