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餵藥案仍在調查中,但隨著2所幼兒園幼童被檢出微量有安眠、鎮靜效果的管制藥物苯二氮平類(BZD)、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我孩子有被下藥嗎?」已成為家長的集體焦慮,兒科醫師林智葳說,每天被十幾、二十個家長追問,就連小孩都已經上國高中了,也擔心他幼時是否有被餵過藥。面對家長的集體焦慮,林智葳給家長3建議,
先觀察孩子有無巨大轉變、諮詢兒醫、有疑慮再檢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有沒有什麼徵兆可以讓家長提高警覺,及早發現孩子可能在幼兒園被餵藥?」林智葳稍早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電話訪問,開頭就給出讓家長崩潰的答案「
沒有辦法」。
林智葳說明,目前被檢出的苯二氮平類(BZD)、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都是中樞神經作用劑,副作用有嗜睡、活動力下降等,但這些副作用也很常發生在兒童用來治療過敏、感冒的抗組織胺藥物普利希敏、勝克敏上,家長很難從這些副作用上分辨。
因苯二氮平類、苯巴比妥屬第3至4級管制藥品、第3至4級毒品。林智葳說,受害幼兒家長先前在臉書專頁中,分享孩子出現暴躁易怒、攻擊甚至自殘等異常行為,這些已經是戒斷症狀,顯示孩子可能已經長期被餵藥,突然中斷才這樣。
林智葳指出,爆發幼兒園餵藥案後,他以及身邊的兒科醫師們,每天都被家長追問「我孩子有沒有被餵藥?」他分享,有位2歲多孩子的家長問說:「
我孩子晚上11點睡、早上10點多起床,結果在托嬰中心還從中午睡到下午2點,睡這麼多正常嗎?」
這焦慮不只在幼兒家長身上,甚至也發生在青少年家長身上。林智葳分享,有孩子已經
上國、高中的家長問他,懷疑孩子小時候似乎也被餵藥,急問「現在驗得出來嗎?」答案是否定的。還有家長說希望「一個月驗一次」,這已是過度緊張了。
那麼家長該怎麼辦?林智葳坦言,幼兒在2、3歲時經歷第一個叛逆期,他們不太會表達,有些會做出用頭撞地板等行為,想吸引爸媽注意來達到目的,
若是孩子突然變得暴躁、易怒有攻擊行為,通常要先排除相關藥物因素,如部分治療鼻塞藥物會有讓孩子暴躁的副作用,再排除是否因環境改變因素,如換學校等,最後才是兒虐的可能性。
林智葳建議,爸媽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觀察孩子在生活上是否突然出現巨大轉變,例如以往七、八點起床,突然要睡很久,發現異常時不要太緊張,
先向孩子經常就診的兒科醫師諮詢,確認是否與他可能服用的感冒或其他藥物有關聯繫,如果連兒科醫師都覺得不對勁,
再帶去大醫院檢驗。他呼籲家長要謹慎小心,但不要過度焦慮。
衛福部食藥署先前曾說明,苯二氮平類是目前最常用的安眠鎮靜藥物,可分為短效、中效及長效製劑;臨床上常用於安眠、鎮靜、抗焦慮及治療癲癇等用途。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苯二氮平具有成癮性,是屬於第三至四級管制藥品、第三至四級毒品。但發現台灣有出現該藥濫用逐漸增加的情形,如作為強暴犯罪工具、自殺工具等。服用後的副作用如下:
短期副作用:嗜睡、噁心、嘔吐、記憶力障礙、反彈性失眠、精神恍惚、運動失調、呼吸抑制。
長期副作用:耐受性、依賴性及出現嗜睡、步履不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和判斷力減退。
停藥後:出現戒斷症狀,初期表徵類似焦慮症狀,接著可能焦慮增加、注意力無法集中、疲倦、不安、厭食、頭暈、出汗、嘔吐、失眠、暴躁、噁心、頭痛、肌肉緊張/抽搐、顫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