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現象是什麼?對台灣天氣影響「有這些」:颱風會變超強

▲聖嬰現象對台灣的天氣有諸多影響,其中就包括太平洋的颱風發展時間較長,強度會大大提升;圖為2023年瑪娃颱風。(示意圖/翻攝向日葵8號衛星)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2023-06-11 14:51:43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經過數個月的觀測後,近日表示「聖嬰現象」又再次出現,不過「聖嬰現象」究竟是什麼呢?中央氣象局解釋,聖嬰現象主要是秘魯附近海域「海溫異常偏暖」及「洋流異常變化」,這樣的情況會由東太平洋往西太平洋綿延數千公里,影響範圍遍及整個赤道太平洋,對台灣來說,聖嬰年的冬季氣溫會偏暖,隔年春季容易出現春雨偏多的情形,隔年夏季氣溫也會偏暖,此外,對台灣附近的「颱風」更是有莫大影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象局說明,「聖嬰」一詞源自西班牙文「El Niño」,在原文中有「幼年基督」和「男孩」的雙重含意,最初是南美洲秘魯的漁民用來稱呼發生於聖誕節前後,秘魯及厄瓜多附近海域海溫異常偏暖及洋流異常變化的現象,後來科學研究發現,「聖嬰」影響範圍遍及整個赤道太平洋,也和大氣中的南方振盪在時間變化上有高度的相似性。

▲圖中紅色的數字代表聖嬰年,可以發現聖嬰年的颱風生成位置都離台灣較遠;圖為每年6月至8月颱風平均生成位置。(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聖嬰不只是海溫會變化,更會影響到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於是科學家借用秘魯等地漁民的說法,把這種每隔數年(2至7年)發生在赤道東太平洋海水異常增溫、影響全球氣候的現象,通稱為「聖嬰」。以台灣而言,雖然不在聖嬰現象的主要顯著影響區域,但當有聖嬰事件發展時的冬季,台灣容易出現暖冬,隔年春季的「春雨」會偏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值得注意的是,在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東南方,也就是颱風生成時,距離台灣與東亞陸地較遠,所以,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長,接收較高海溫給予的熱能和水氣後,颱風強度就會偏強,今(2023)年的第2號颱風「瑪娃」就有這樣的趨勢,不過民眾也不用太過擔憂,颱風生成個數雖然可能偏多,但颱風路徑仍要視當下的環境而定。

氣象達人、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則指出,目前長期的觀察來看,2023年末環境有可能轉為「弱聖嬰現象」,明年春天有小機率轉為「強聖嬰」的情況,若演變至此,台灣夏季會更熱、颱風生成範圍會更廣,在天氣預報上的不確定因素也會變多。不過整體來說,全球大氣環境反而會暫趨穩定,相較於反聖嬰年,異常極端的氣候將慢慢減少。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