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十二夜》帶觀眾走入收容所,看見流浪動物困境,喚起了人們對於動物權益的重視,也讓台灣成為全球唯一執行零安樂死的國家。由於民眾棄養寵物的情況未獲改善,認養率偏低,導致動物收容所出現「爆籠」問題,遊蕩動物管理已成各地方政府當務之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台灣流浪動物保育的落實中,台南可說是走在最前面,除了在2011年率先全國針對流浪犬貓施行TNVR(即捕捉、結紮、注射疫苗、原地回置),也是全國第一個執行流浪動物零安樂死的縣市。但自從流浪貓狗零安樂死後,台南一直深受遊蕩犬問題困擾,黃偉哲上任後除增加結紮流浪犬貓經費,補助合法設立的動保團體執行TNVR,並首創成立「毛小孩職訓與就業輔導中心」,針對不可回置的犬隻進行穩定性訓練,以及推動多元工作犬計畫,以提高遊蕩犬認養率。
面對日益增加的遊蕩犬,現有公立收容所已不敷使用,根據農委會統計,2022年時全國有近1萬隻的收容動物被民間狗場或動保團體認養,其中高雄市、台南市、嘉義縣排名前三名。即使台南市政府已盡力增加遊蕩犬隻收容量能,遊蕩狗與人的衝突仍時有所聞,尤其在沿海地區遊蕩狗追車造成騎士受傷的事件頻傳。因此台南市政府自109年即規劃在學甲第6公墓設置動保教育園區,雖然市府規劃的學甲動保園區除可約收容800隻遊蕩犬外,也兼具遊憩休閒功能,在辦理多場說明會後卻仍引起部分在地居民強烈反彈,使得市府在動物收容推動上面臨著執行的困難。
台南市政府為解決遊蕩犬問題,111年與雲林科技大學合作,運用無人機空拍與運用AI人工智慧來調查遊蕩犬動向,以精確投放誘捕籠;而針對誘捕的遊蕩犬,也編列經費在各區設置收容所,積極在各區尋找可設置地點,市府已提出的10幾處地點都遭地方反對,但若要找到夠偏遠且適合作為收容所的土地,大多為農牧用地、林業用地或偏遠的山坡地等,但在土地編定類別下並不能作為收容所使用。部份台南市議員表示,暫置所被一般民眾視為嫌惡設施,要遠離住宅區;市府動保處表示,不會放棄與地方溝通。動保人士則支持別讓收容所集中在某一區,比較公平。
動物收容所往往給社會大眾有吵雜、髒亂、臭味等印象,但卻是目前解決遊蕩犬隻最立即有效的方法,兼顧了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遊蕩犬以及野生動物保護。然而鄰避設施(NIMBY,Not-In-My-Back-Yard,中文:不要在我家後院),指的是一種集體嫌惡某些公共設施或土地使用的現象。這類設施在設置或選址時,往往遭受較大的阻力,而現行相關法令的規定或是因地方民眾的反對,造成鄰避設施時常需設置在城市偏遠、居住人口較少的地區,如此一來,除了忽略「環境正義」的基本原則外,收容所或暫置所設置在偏遠地區,也會使得民眾認養意願大幅降低,造成收容所的動物只進不出,再次造成不得不超收遊蕩犬的問題。
針對鄰避設施設置的法規問題、社會大眾的鄰避效應,即便市府提出了完善的規劃以及配套方式,仍然很容易演變成政治問題,公部門就算建立了明確的選址機制,並做好鄰避設施的環境影響及風險評估,透過公聽會或地方說明會等雙向溝通方式,希望能尋求地方支持共求解決方案,但遊蕩犬與收容所議題的詮釋往往因政治立場、個別利益的不同使得更加混亂,筆者除了稱許台南市政府在友善動物政策上透過多元的方式來增加TNVR數量、鼓勵社會大眾認養流浪動物,也期待在市府的持續努力下,透過合作管理的策略,與社區居民及地方民代等共同提出鄰避設施的替選方案,以兼顧民主、專業的方式共同將「鄰避情結」轉化為「迎臂效應(yes-in-my-backyard,YIMBY)。
像是2021年啟用的「花蓮縣狗貓躍動園區」,就是動物保護領域上值得記錄的一頁。花蓮原本的收容所空間不足、硬體設施老舊,早已不敷使用,無法提供收容動物友善的空間,在「零安樂死政策」於2017年上路後,花蓮的動物收容問題更是迫在眉睫,最後終於在距離市區較遠,但又不至於難以抵達的鳳林鎮,找到一處適合的地點,打造一處可收容330隻狗狗和20隻貓咪,符合每40隻收容動物搭配一位工作人員的法規的空間。除了讓毛孩們可以在這裡開心生活、安心終老,更希望提供人類和動物更友善的互動環境,讓場域發揮更大的功能和教育意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動物收容所被視為「鄰避設施」,是社區不願意與之為鄰的機構設施,公立收容所一直給人「吵、髒、臭」的印象,「那樣的收容所,你願意蓋在你家旁邊嗎?」想必多數人的答案是「我不願意」。但是,當地方政府願意正視流浪動物福址,讓人和動物可以共生共融,收容所紛紛改頭換貌,不僅要讓動物住得舒適、讓工作人員找回成就感、讓民眾願意接納,更要讓收容所成為保護動物、尊重生命的據點,讓「鄰避」變成「鄰愛」,才是台灣流浪動物保育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作者:方野/資深媒體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