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曆 6 月 6、太陽過黃經 75 度、稻穀成穗是為「芒種」。「芒種」節氣,有芒之榖可稼種,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為搶收作物的忙碌時節;有芒作物開始成熟,亦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適當時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俗諺說:「4 月芒種雨,5 月無乾土,6 月火燒埔」。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解釋,農曆 4 月底正當雨季入梅,雨水特別旺盛;5 月又是梅雨季、沒有一處乾燥泥土;到 6 月天氣一放晴正值盛夏熱得不得了。
濕熱節氣這些疾病最易發作
延續小滿節氣,芒種特性仍為「濕」、「熱」,但雨勢更大短急,熱勢也逐漸升溫。
賴睿昕提醒,體內有潛藏病因體質者,容易引起皮膚及慢性發炎類疾病爆發,如痘瘡、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濕疹、乾癬等。此外,更年期症狀的潮熱,在這個濕熱的節氣中更加難耐,免疫系統疾病也會隨著濕熱的外界環境因素誘發體內濕熱病,因而更難控制。
芒種節氣的的「濕」和「熱」會因為氣溫飆升而加重,也會濕的屬性改變,以更加「濕黏」的方式存在於體內。她進一步說明,這種更黏濁的呈現方式,古代會用「穢濁」來描述,首當其衝的是消化機能,以及排便最易受到影響。
消化變慢,胃脘容易痞、滿、脹、悶呆;大便濕黏,氣體變多伴隨出現打嗝、放屁頻繁;胃食道逆流加重,胃腸氣機不暢進而影響全身氣機,因此,也會出現頭暈頭昏脹、倦怠懶言、四肢痠軟無力等症狀。
芒種養生喝 1 茶飲、1 料理健脾祛濕
既然無法改變外在環境,芒種養生就從生活方面著手,飲食上,最重要的是「健脾祛濕,消積化濁」,可多喝消積去濕茶、多吃國民小吃四神湯來幫助緩解,平時別忘了要多運動,以及按壓穴位。
賴睿昕指出,四神湯的組成,分別是茯苓、芡實、蓮子、山藥,可加入任何食材燉煮,如排骨、雞肉等,而外食時最常見的是豬腸。不過,豬腸屬於內臟類,其熱量高、油脂含量也偏高,建議偶一為之。
為什麼四神湯是芒種時節最佳食療呢?她解釋,茯苓能健脾補胃、淡滲利濕,可幫助身體排除水分和濕氣。如果腸胃裡的水分太多,茯苓可促使水分從膀胱排出去,對於久坐的上班,能幫助改善循環、消除水腫。
而芡實本身有澀味,具有收澀的作用,胃腸的濕氣過重易造成腹瀉、軟便、胃脘痞悶等,都可用芡實來改善。蓮子有甘溫、補脾胃及收澀腎氣的作用,女性白帶多、男性易夢遺失禁,或是腰膝痠軟、水腫等情況均可使用蓮子。
山藥則是對脾胃虛弱者非常好的食材,能健補脾胃,增加吸收力,讓身體更有力氣,特別適合身體瘦、肌肉少、消化不良者等。薏苡仁性味甘淡,具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等,還能美白祛下肢水腫。
賴睿昕指出,有血糖過高、腸胃虛弱、消化不良、容易腹瀉,以及時常有疲倦感等狀況的人,皆可透過四神湯來幫助脾胃除去濕氣、補養脾胃來強化消化機能。
消積去濕茶飲
材料:薄荷 2g、山楂 3g、陳皮 2g、麥芽 3g、荷葉 2g、菊花 3g、梅子 1 顆、蜂蜜 1 湯匙
作法:將所有食材加入 300〜500c.c. 的熱水中,悶約 15〜30 分鐘即可飲用。
多運動排濁濕、按壓 3 穴位保養
除此之外,適當運動排汗有助於潛伏於皮膚及肌肉筋膜間的濕氣代謝,賴睿昕提醒,芒種時節更濕黏、更濕熱,體內濕濁產生的黏汗,必須透過運動快速排除,避免皮膚毛囊發炎。而每天也可以揉壓 3 穴位 10〜15 分鐘做保養。
陰陵泉穴
取穴:足太陰脾經合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功效:具健脾利濕之功。
公孫穴
取穴:足太陰脾經絡穴,位於足內側緣,第一蹠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功效:具理腸胃氣滯及心胸胃氣機疏導之效。
TIPS:陰陵泉穴和公孫穴搭配,交替揉按可健脾利濕、理腹寒,調整腸胃機能,達到加強體內祛濕效果。
足三里穴
取穴:足陽明胃經合穴。膝蓋下約 4 橫指、脛骨旁開 1 橫指處。正坐屈膝呈 90 度,手心對髕骨,手指向下,無名指端處即是該穴。
效用:有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的作用,是著名的長壽穴。
諮詢專家: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 賴睿昕中醫師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節氣「芒種」注意皮膚、腸胃疾病!中醫師養生秘訣:喝綠豆水清熱
揮別潮濕、悶熱!「芒種」飲食保養 3 妙方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授權轉載自《Heho健康》,原文為: 芒種時節胃脹氣、常便祕、火燒心,都是「這」原因導致!中醫師提多吃「國民小吃」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