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擊諮詢行業 矛盾出在自己身上

▲經濟亟待復甦的中國,為何近期頻頻打擊與外資密切相關的諮詢行業?在看似矛盾決策的背後,反映出當前國際格局下中國微弱的反制能力,以及面對多重目標,官方施政相互扞格、言行不一的困境。(圖/翻攝自中國官媒)
文/中央社 -2023-05-18 16:48:05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台北特稿)經濟亟待復甦的中國,為何近期頻頻打擊與外資密切相關的諮詢行業?在看似矛盾決策的背後,反映出當前國際格局下中國微弱的反制能力,以及面對多重目標,官方施政相互扞格、言行不一的困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世界商業發達的地方都有諮詢公司,但在中國這樣一個政治輕易干預商業的地方,諮詢公司為了提供分析內容,都必須和黨政人士或相關專家更接近。

面對這樣一個不夠透明開放、做生意潛在規則太多、政商關係複雜的國家,外企進入中國也比到其他國家更需要諮詢公司的建議。

近期被國安單位會同多部門突擊搜查的凱盛融英(Capvision),是中國諮詢業的龍頭,一直有上市的規劃。官媒報導指,擁有1000多家海內外客戶的凱盛融英是「境外情報機構幫兇」,鼓勵軍工等敏感領域專家向海外客戶提供資訊並從中牟利。

在此之前,美國企業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業者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北京辦事處員工被拘留,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上海辦事處被突擊搜查,日本安斯泰來製藥在中國分公司的一名高級主管因「涉嫌從事間諜活動」被捕。

來自中國、長年旅居德國的時政評論人史明認為,當今國際政治中少不了對中國經濟的策略,譬如即將登場的G7廣島峰會打算提出經濟安保議題、防止中國經濟脅迫,這背後都需要各種資料收集,用來作為政策的支撐,而諮詢公司確實是靠各國政治最近的企業類型之一。

他告訴中央社記者,現在中國政府對諮詢公司動手,也是對當前國際政治的反應。

一如北京對香港發明了「愛國者治港」這樣的選舉限制框架,中國政府也許想釋放出這樣的訊息:歡迎外資,但必須按照「中國的規矩」來。

不過,這正是中國政府最受批評之處,因為當前的紅線並不明確,「危害國家安全」、「涉密」沒有一定的、理性的標準。在凱盛融英被查後,上海美國商會會長鄭藝(Eric Zheng)就呼籲當局對於許可的盡職調查領域有「更清楚的描述」。

對中國本土企業來說,這些突襲檢查行動也不是好消息。日本愛知大學訪問學者胡定核就質疑,凱盛融英是民營企業,而在投資建設領域很有影響力的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是否也有遭受同等的調查?這家央企也有很多海外客戶。

官方一直說要對國企、民企「一視同仁」,但低利貸款等好事很難輪到民企,被警察突襲的麻煩事卻總發生在民企身上。

透過打擊幾家民企和外企,整個在中國設有據點的諮詢行業已經有了寒蟬效應。胡定核認為,這對經濟難免會造成衝擊,中國的國安部門即使是依「反間諜法」執法,也應該要知道「分寸」,需要明示紅線。

在需要經濟復甦的時刻做出打擊企業信心的舉動,外界驚訝於中國執政者的矛盾。

一方面,這顯示有利益衝突的不同部門之間角力,譬如國安部門強調「反間諜法」的執行,而招商部門希望能提供更有保障的營商環境以便爭取企業投資;另一方面,這也反映出,在越來越中央集權的環境下,各層級政府和各部門不敢「妄議中央」,施政更強硬並缺乏彈性。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台後,看重國家安全高於經濟發展,2014年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囊括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等16種安全;隨著近年中美競爭對立加劇,去年的中共20大報告中,「安全」更是高頻詞。

中國並非完全不顧經濟發展,從近幾年的政策看來,中國希望擴大自產自銷的「經濟內循環」,並把擴大開放外資外貿某種程度「限縮」在海南自貿港這樣的特區或非敏感領域;當局真正在意的是要突破科技上被「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但這一點外企能協助的越來越有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史明就認為,中國其實沒有外界想的那麼重視引入外資,尤其目前外資進中國缺乏可對接的合作對象,因為民企太弱,跟國企合作又很容易碰觸科技管制或國安涉密等禁忌,「不管查不查諮詢公司,中國官方說的『開放』實際上都沒有太大意義,因為缺乏具體的行動。」

無論如何,這一輪打擊行動,讓中國的經商環境越來越不透明,原本開放的學術資料和政府公開訊息都會有更多限制,而這既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方向背道而馳,中國也不會因此變得更安全。(編輯:朱建陵)1120518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