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在今年3月時倒閉引發恐慌,美國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也在同月面臨擠兌危機,股價蒸發超過95%。近來美國數間銀行接連倒閉,儘管政府政府緊急出手讓危機解除,仍引起外界議論與憂心。不過細梳近來倒閉銀行的案例,可以發現除了通貨膨脹、升息等因素成為推手之外,社群媒體更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年92歲的「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近來在2023年股東大會上,談到銀行業問題時,便點名美國第一共和銀行,表示「看一下他們的10-K表格就會發現,該銀行以固定利率提供巨額非政府支持的抵押貸款」,指出第一共和銀行的問題在爆發之前就「顯而易見」。巴菲特透露出,其實這波銀行風暴是有跡可循,但究竟徵兆在哪裡?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國為了救經濟,紛紛調降利率,使得股市大漲,就連加密貨幣等虛擬資產價格也節節攀升,全球進入牛市,在那段日子裡,可以說只要有進場投資,或多或少都能賺到錢。
美國也不例外,出現了這樣的狀況,在聯準會(Fed)「大撒幣」之下,美債價格得到支持,長債吸引力大增,因此商業銀行開始將資金挹注在長期國債和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而第一共和銀行正式將大筆資金投入利率固定且長天期抵押貸款的銀行之一。
但賺大錢的盛況逐漸出現變化,股市、加密貨幣下跌,市場跌進熊市,並且進入高通脹時代,再加上2022年,美國進入升息循環後,先前銀行持有、容易受到利率波動等因素影響的投資組合也開始大跌,儲戶為了融資也不斷從銀行提領存款,導致銀行面臨流動性危機,更甚可能走向倒閉一途。
▲聯準會(Fed)疫情時期的寬鬆政策,為2023年的銀行業風暴埋下未爆彈。(圖取自Pixabay圖庫) 過去第一共和銀行專門以低利率貸款給富人,並擁有高額不受保險覆蓋的存款,本就容易受到經濟形勢影響。從Fed升息後,第一共和銀行的帳面損失開始增加,截至2022年12月底,該銀行持有至到期投資組合(主要是政府債務)的未實現損失總額,從2021年的5300萬美元(約台幣16.3億元)暴增至48億美元(約台幣1476億元)。
第一共和銀行又因為業務與矽谷銀行類似,在矽谷銀行危機之後,消息開始發酵,引起儲戶恐慌,遭到大量擠兌,倒閉後折騰許久,才由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收購。
可以注意到的是,像是第一共和銀行、矽谷銀行以及類似地區銀行暴雷情況十分相像,都大量持有美國國債和MBS,因而缺乏流動性,儲戶趕忙提取存款的動作重擊銀行金庫,打出了一個巨大缺口。
不過內部資金鏈出現問題、美國聯準會大幅升息及全球經濟環境不景氣等背景因素影響,從矽谷銀行的案例就能發現,社群媒體成為壓垮銀行的最後一根稻草。
矽谷銀行原先是總資產約2000億美元、信用評等處與良好「A等級」的大型銀行,但眾多科技新創執行長和風險投資人在推文中提到,他們即將從矽谷銀行撤資,並呼籲客戶做好準備;同時「SVB」關鍵字在推特被轉發了幾十萬次,短短兩天之內,股價大幅跳水、儲戶紛紛提領現金等現象浮現,最終只能黯然宣布倒閉。
▲矽谷銀行的存戶大排長龍,搶著要將錢提領出來。(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前執行長貝克(Gregory Becker)近來也書面聲明中表示,在對銀門銀行(Silvergate Bank)於3月8日被清算之後,矽谷銀行被不公平地捲入了「負面評論」中,造成「謠言和誤解在網上迅速傳播,導致3月9日開始出現一場前所未有的銀行擠兌」。
針對矽銀倒閉事件,美國聯邦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Patrick McHenry曾經指出,這是歷史上首次「由推特(Twitter)引發的銀行擠兌案」。美國知名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的科技記者Kali Hays也認為,「如果沒有社群媒體,矽谷銀行的擠兌現象很有可能不會發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銀行擠兌會出現大批儲戶湧入銀行,並要求大量提款的現象,為了安撫儲戶的心情,銀行通常會將現金堆放在櫃台,讓民眾實際看到錢後平靜下來。但如今時代轉變,銀行準備金減少的消息被社群媒體強力渲染,無論資訊是否為真,儲戶們就會因為從眾心理而開始感到擔憂 ,再加上網路科技發達,人們不需要親自到銀行櫃檯提領現金,只要透過網銀轉帳,即可快速提取存款,種種因素都加快了銀行擠兌的速度,間接使得矽谷銀行陷入崩潰。
由於相關消息在網路上快速流傳,導致許多人難以分辨資訊的真實性,恐慌情緒擴散出去,加快了提領現金的速度。這也顯現出在資訊流通的現代,社群媒體掌握著強大的操控能力,當消息擴散後演變成集體恐懼,讓接收消息的人焦慮,並因從眾、跟風效應而採取行動,最終導致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