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將近,台灣少子化的議題再一次浮上檯面,根據行政院內政部的新生兒人數統計,近三年的數據從2020年的16萬5249人,2021年降至15萬3820人,2022年更是創下47年的新低,僅有13萬8986人,出生率則是首度跌破千分之六,意即1000人當中,只有不到6人是新生人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出生人口連續三年創新低,儼然成為國安危機,桃園市和新竹市在新任市長上任後,先後推出全台唯二的凍卵補助政策,其中,桃園市補助約400名30到40歲女性,每年10000元的凍卵營養金,以及之後第二年、第三年,每年6000元的保存補助,每人最高上限22000元。
新竹市則是在母親節前夕施行凍卵政策,除了提供1000名25歲到40歲女性20000元凍卵補助,還有最多5年每年2000元的保存補助之外,更加碼提供2000位女性AMH檢測1000元補助,是台灣目前凍卵補助力道最大的縣市。
新補助紛紛上路,預計其它縣市也會陸續跟進,但這政策是否真的能刺激生育率?實際數據恐怕不那麼樂觀。
凍卵人多解凍人少 補助年齡更排除大齡女
由於目前衛福部並未將「凍卵」納為《人工生殖法》的管轄範疇,因此也沒有任何統計數據呈現實際的凍卵人數和解凍比例,不過根據台大婦產部從2002年到202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總計645位女性凍卵後的解凍率僅8.4%。主任陳思原解釋,「使用率跟追蹤時間有關係,但是使用率低,推測再多幾年也不會高多少。」
根據「以色列生殖之父」Zion Ben-Rafael在2018年發表的文獻表示,「理論上凍卵的使用率至少要達到50%,才算是符合政策效益。」如果單就這點來看,台灣的凍卵使用率,似乎仍難以符合凍卵政策的期待成效。
除此之外,凍卵政策在年齡的設置上也遭到民眾反彈,像是新竹市設定補助對象為25到40歲的女性,讓剛好超過40歲的女性大吐苦水。現年43歲從事金融業的C小姐,為了備孕目前已嘗試3次凍卵,好不容易等到政策補助,卻又被條件限制在外,C小姐坦言,「即使政府沒有補助,我們還是會繼續嘗試,因為我就是想要小孩。」
對此,不孕症專家劉志鴻表示,如果只是強調補助的效益,那30到40歲是一個合理的限制,因為年齡大的婦女取卵量少,每顆卵的懷孕效能也比較低,不過他也強調,「在現實層面,年過40歲的女性如果還沒找到適婚對象,但是有生育意願,她們的凍卵動機就會很強,而且有很高的機率會解凍使用。」站在這樣的立場,或許補助40歲以上的女性,更能符合政府對生育率的期待。
此外,新竹市議員施乃如也反應,「30歲以下的女子大多可以自然生產,一般凍卵的解凍率低,應該要把資源給更需要幫助的人。」施乃如更表示,自己不反對凍卵補助政策,但在篩選標準上應該要多一些限制條件,像是AMH檢測數值偏低,或者是罹患癌症的女性,應該要有優先使用補助的權利。
對於年齡設定的爭議,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表示,雖然設定年齡門檻會讓人覺得不公平,不過以女性年齡分析「取卵數量」和「胚胎染色體異常」等數據來看,就能夠明白政策的規劃原因,畢竟國家的資源還是有限的,必須將經費投注在CP值最高的部份。同時她認為,如果政策的目的是希望反應在生育率上,可以效法人工生殖補助的方式,讓單身凍卵女性在實際解凍卵、受精並植入胚胎之後才可領取補助費用。
而桃園市衛生局局長蘇柏文也表示,女性超過35歲懷孕,唐氏症嬰兒的風險也會增加,「我們做這個政策也要考慮到下一代,站在『優生』的角度設計。」至於是否需要多設置一些條件,來補助最有需要的那群人?蘇柏文則是站在目前的現況分析,「由於現在來申請的人不是很多,桃園市政策上路大概一個月,追蹤大約有43個人具備申請條件,等到之後申請的人增加了,再來設置階段性的政策修改。」他表示,「現在的政策是為了以後政策的完善。」
凍卵補助上路 婦科知識卻還未普及
儘管醫界對於凍卵補助的成效,都抱持懷疑態度,卻也肯定政策可以提高女性對生育年齡的警覺,黃貞瑜就表示,「政策背後的設計原因應該被廣為宣傳,一方面是讓民眾知道政府不是年齡歧視,也提醒單身女性卵年齡的重要性。」畢竟對於還符合凍卵補助資格的女性來說,這層年齡限制,可能就是促使她們立即行動的機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目前實施政策將近一個月的桃園市衛生局也表示,凍卵政策的目的是希望可以讓生育補助更加多元化,用盡各種方法促進女性的生育可能性。蘇柏文也坦言,希望政策可以增加30到35歲之間的民眾來凍卵,以此強化社會的凍卵風氣。
無論凍卵政策是作為鼓勵性質,還是真的有望催出生育率,都讓有意備孕的女子多一個保障機會,即使仍處在單身狀態,也可以為生育做實際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