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巴拉圭大選落幕 台灣「外交關係戰」才正要開始

▲巴拉圭今年總統大選因「與台關係」受到外界高度關注,不過化解一次斷交危機後,台灣的外交考驗還沒結束。(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楊智傑/特稿 -2023-05-03 18:25:27
巴拉圭總統大選結果出爐,由於選舉期間在野黨候選人艾里格里(Efrain Alegre)提出當選後將與中國建交的政見,對台關係再度成為該國選舉焦點;儘管最終投票結果由承諾與台保持外交關係的執政黨紅黨候選人潘尼亞(Santiago Pena)勝出,台灣化解了一次「斷交危機」;然而巴拉圭作為台灣在南美洲唯一的邦交國,中國想重演「宏都拉斯斷交」戲碼的野心仍昭然若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最近一次失去邦交國,是今年三月總統蔡英文「民主夥伴共榮之旅」拜訪友邦瓜地馬拉及貝里司之前,宏都拉斯率先宣布與台斷交,不久後中國就釋出了外長秦剛與宏都拉斯外交部長雷依納(Eduardo Enrique Reina)簽署建交文件的畫面,時機敏感顯然是刻意選擇用來挫挫蔡政府訪友邦與「過境美國」的銳氣。

就在與宏都拉斯斷交後,外界都對巴拉圭的政治局勢展現高度關注,原因正是出於來勢洶洶的左翼在野候選人艾里格里與農民遊說團體主張將黃豆、牛肉等農產品輸出中國,有意與台灣斷絕60多年來的邦交,擁抱中國的商業機會與建交;然而選舉結果不若民調展現的勢均力敵,有著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學家背景的執政黨候選人潘尼亞以壓倒性優勢當選,並於選後承諾不但要與台灣維持邦交,還要在國際社會為台發聲。

▲巴拉圭在野黨總統候選人艾里格里(中),揚言當選後將與台灣斷交。(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巴拉圭為何出現「與中國建交」聲浪?

巴拉圭位於南美洲的心臟地帶,與巴西、阿根廷等重要大國的國境接壤,在政經、文化方面受到的影響甚鉅,該國同時也是南美洲共同市場(MERCOSUR)的成員國之一,其他三個成員巴西、阿根廷與烏拉圭都與中國有外交關係。近年來,中南美洲包含墨西哥、阿根廷、秘魯、智利、宏都拉斯到最近的巴西等國,大範圍地票選出親中的左翼領袖擔任國家領袖;自2017年起,中南美洲更至少有21個國家同意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巴拉圭作為全球第4大黃豆生產國、第10大牛肉供應國,中國則是全球這兩樣產品的最大買家,出口這些農產品對經濟來說至關重要,與中國進行更大規模的貿易是長年來農民團體與反對派人士的訴求。反對派候選人艾里格里曾提到,如果勝選就會重新檢視巴拉圭與台灣的關係,協助農民外銷巴拉圭的大豆與牛肉,「與台灣的關係代表失去最大市場之一,也就是中國。」

然而有著財政部長、國際貨幣基金經濟學家經驗的潘尼亞表示,相較於南美其他國家,巴拉圭的規模小、民主經驗尚淺,如果要解決國內貧困問題,需要的是擴充教育、醫療制度,提高對「人」的投資與公共政策等,這些方面台灣對巴拉圭做出相當大的貢獻。

相反地,巴拿馬、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等與台灣斷交,轉向中國建交的中南美洲國家儘管貿易量有所增加,但潘尼亞就自己的經濟知識專業分析回應指出,「我觀察過非洲的情況,深知中國擁有多大影響力,但那些與之建交的國家並沒有因此變得富裕幸福。」

▲台灣友邦巴拉圭總統當選人潘尼亞稱「與中國建交毫無吸引力」,但他仍得面對國內農民團體的訴求。(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那麼,中國對巴拉圭來說真的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嗎?

曾擔任巴拉圭財政部、產業暨商務部首席顧問的馬錫(Fernando Masi)此前信誓旦旦地表示,「無論在這次選舉中誰當選,巴拉圭遲早都會與中國建交」,他主張「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強調與中國發展關係不代表放棄與美國維持戰略盟友的關係,而巴拉圭不該放棄中國帶來的經濟效益。

今年八月即將上任總統的潘尼亞對此則採不同看法。回到現實面來看,中國對巴拉圭而言確實是重要的貿易國之一,但目前巴拉圭整體國策致力於從初級產業轉型為二級產業產品的出口,若真的屈就於來自中國的機械設備、化肥供應商,以及國內大豆、肉類出口商試圖與中國建交直接貿易的壓力,那麼巴拉圭將持續向中國這個市場輸出初級產業產品,對於產業轉型只會愈來愈困難。

與此同時,感覺「自家後院火在燒」的美國也試圖解決巴拉圭欲打開牛肉出口市場的困境,進入給予該國牛肉有機認證標章USDA授權的程序,相較起出口無邦交的中國得被中間商分走利潤,此舉將使巴國牛肉進入美國市場,進而打開賣向歐盟、亞洲市場的大門。

相較之下,中國對於「與巴拉圭建交」得到的利益顯得更加「垂涎欲滴」。首先,對北京來說,中國一直都希望與整個南美共同市場(MERCOSUR)簽署多邊形式的貿易協定,然而相較其他三個與中國建交的成員國,巴拉圭始終扮演著「釘子戶」的角色,使中國無法與該區域進一步發展貿易關係。

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北京當局的政治考量,盤點近年台灣的外交歷程,包含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多明尼加、薩爾瓦多、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尼加拉瓜等國在近幾年來陸續與台灣結束外交關係,7年內一口氣失去了9個友邦的劇烈改變也讓台灣民眾的危機感與之俱增,這點用來打擊民眾信心、增加對政府的不信任感上多有見效。

▲友邦巴拉圭總統選舉,執政黨國家共和聯盟總統候選人潘尼亞篤定當選,駐巴國大使已在第一時間代表總統蔡英文祝賀。(示意圖/取自Pixabay)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來說,刻意在中南美洲與加勒比海區域發動全球政治影響力作戰,不僅是與美國爭取影響力的戰略佈局,也是持續在國際社會打壓台灣的一石二鳥之計;若能拿下「拉丁美洲最後一個承認台灣」的國家巴拉圭,對習近平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象徵性勝利,其背後意義代表著習近平成功地讓台灣在國際上更加孤立,這個外交關係成果將遠超於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就這個角度來看,潘尼亞在巴拉圭的勝選僅意味著蔡政府化解了一次政治危機。然而中國想一步步擴張全球影響力,藉此達成孤立台灣、以經濟殖民在中南美洲建立「政府俘虜」等地緣政治目標的決心還未停歇,如今中美激烈對抗的戰場從中南美洲一路燒到台海,關鍵的2024年總統大選又即將到來,外交議題雖然對整體選情向來影響力不如民生、治安、經濟,但能否保住邦交、如何在詭譎複雜的國際局勢間維持夥伴關係,勢必會是所有總統候選人都得謹慎回答的一道難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