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瘦不下來?醫:「生理時鐘」是關鍵 先穩定晝夜節律

▲一直瘦不下來,醫師建議可以先培養穩定的「晝夜節律」是關鍵。(圖/聯安診所提供)
記者周淑萍/綜合報導-2023-05-02 10:38:13
根據台灣 2017-2020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台灣 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攀升至 50.3%,肥胖不僅是慢性疾病,台灣十大死因中有多達八項與肥胖相關。體重的管理不僅與外在好看與否有關,對於身體的危害影響更甚!但有些人怎麼減就是越減越肥,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醫師指出,除了控制飲食和多運動外,培養穩定的「晝夜節律(生理時鐘)」更是關鍵!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有兩個人吃的食物份量、活動量也相同,唯一差別只有晝夜節律(又稱生理時鐘)正常與否,結果,晝夜節律「不穩定」者會比較容易發胖。

蘇聖傑醫師解釋,晝夜節律受陽光影響,比如體溫、自律神經、消化系統、肌肉等,都會隨著晝夜節律的調節而有不同變化。舉例來說,凌晨4:30血壓最低、早上10點警覺性最高等生理表現,都是晝夜節律的展現。從精神、體力、心血管到腸胃功能,各種身體機能與表現都受到晝夜節律的影響,肥胖自然也不例外。

「晚上吃飯比早上更容易胖」這句話正是反應了晝夜節律與肥胖的關係。進一步解釋的話,當胰臟遇到血糖時會叫肌肉、肝臟、脂肪把醣移走,這時候由於新陳代謝較好,脂肪也比較不會堆積;相反的,晝夜節律不佳或是因熬夜而違反晝夜節律時,如同員工協調性變得不好,所以即使胰臟有心想工作,但肌肉、肝臟與脂肪可能會認為現在不是他的上班時間,因此無法配合導致發胖。

▲「晚上吃飯比早上更容易胖」這句話正是反應了晝夜節律與肥胖的關係。(圖/聯安診所提供)
蘇聖傑醫師提醒,若已經由飲食控制與運動來減重,但仍無法很好的控制體重者,或許可以試著審視自己晝夜節律的好壞。所謂晝夜節律的好壞,指的是節奏清楚的程度,如同音樂的強拍與弱拍,節律應該越清楚越好。

建立穩定節律可營造對比明顯的環境,如白天周圍要夠亮,晚上則要夠暗,也可以透過規律的進食時間來建立。如:固定在早上8點、中午12點、晚上6點吃飯,並且最晚8點過後不進食,讓身體能配合進食時間有預期地分泌胰島素,並且能明確分辨早上與晚上的分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聖傑醫師強調,儘管由於環境、基因等差異造成每個人的晝夜節律並不相同,但是並不會有完全顛倒的狀況產生,因此在建立節奏的穩定性時,不要試圖違反身體的機能,要在合理的狀況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陽光、飲食、運動其實都是校正時鐘的一種手段,透過這些手段能讓身體知道白天與晚上的分野,因此會有良好的新陳代謝、精神狀況,也比較能避免肥胖問題上身。

▲蘇聖傑醫師強調,儘管每個人的晝夜節律並不相同,但並不會有完全顛倒的狀況產生,擁有穩定的晝夜節律,較能避免肥胖問題。(圖/聯安診所提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