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燈泡竟上演步步驚心!舊省議會65年貓道今曝光

▲光是站在11公尺高的貓道,就足以令許多人腿軟,接著還要打開頭頂暗門、放下樓梯,才能進入穹頂的工作空間。(圖/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提供,2023.05.01)
記者顏幸如/台中報導-2023-05-01 17:21:16
很難想像在一甲子前,工人要在政府機關換個燈泡,可能會嚇到軟腳!65年前啟用的省議會議事廳,興建過程圓型屋頂一度坍塌,因此更改結構與材質,當議事堂的燈不亮,維修人員必須走到3層樓高、沒圍欄的貓道,再爬上懸空樓梯,過程極為驚險。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今首度公布議事大樓圓型屋頂的內外照片,果真光是用看的,就讓人步步驚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位於台中市霧峰區的原省議會議事大樓為市定古蹟,於65年前的今天(1)日落成辦公,根據口耳相傳的說法,當年配合防空疏散政策,臺灣省議會由台北遷移至霧峰,大樓最大特色圓型屋頂,是原為外交官的議長黃朝琴,參考美國國會大廈圓頂建築的設計。但貼滿銅皮散發金色光芒的屋頂,於空中過於顯眼,後來決議讓銅皮自然氧化,才目前古樸的青色。

▲原省議會議事大樓的屋頂,60年前原是亮晃晃的金銅色,經歲月自然氧化,目前呈現古樸的青色。(圖/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提供,2023.05.01)
可惜當年臺灣的營建水準,無法支持大跨距設計,導致興建屋頂時支柱滑落坍塌,當時臺灣所產的鋼筋水泥品質欠佳,加上地震頻繁,經與建築師研商,圓頂工法改以鐵架與檜木、銅皮取代,議場天花板則由鐵架改為較輕的鋁架。

「減重」後的圓頂橫跨2個世紀依然耐用,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今首度公布圓頂內外,以及維修同仁在貓道上「飛簷走壁」的照片。

原來議事堂天花板裝設80盞燈泡,當燈泡損壞時,維修人員得進入圓頂與天花板之間的穹頂空間工作,然而圓頂沒開口,必須走貓道再從天花板暗門鑽入穹頂。約3層樓高的貓道寬僅30公分,一旁無任何圍籬保護,只能將安全繩緊扣在一旁的鐵製扶手、側身慢慢移動,再打開藏在天花板的暗門,十分考驗維修人員的膽量,因此有「修個燈,還要會飛天!」的說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減輕重量,穹頂空間使用了3種材質支撐重量,部分貓道為半懸空狀。(圖/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提供,2023.05.01)
穹頂空間裡又是另番天地,塗紅丹漆的鐵架、有歲月痕跡的檜木與銅皮、支撐議事堂天花板的灰色鋁架,以同心圓鋪設高低不同的三層貓道,部分地方半懸空,除供維修人員行走,也展現完美的力學結構,乍看還帶點流行的現代工業風。

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表示,默默付出的基層工作人員,是讓議事順利推動的幕後功臣,他們的努力值得被看見。因為進入圓型屋頂的貓道過於危險,目前無法開放參觀,民眾可以上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官網閱覽,一起瞭解與回憶臺灣的民主發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