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受訪期間否定「克里米亞歸屬烏克蘭」的言論與公開質疑前蘇聯國家主權範圍,引發歐洲輿論海嘯。多國外交單位向駐地的中國大使要求回應,歐洲多名高層政要也出面批評其言論,使中國外交部與駐法、駐歐單位急著切割止火。根據《BBC》分析,雖然盧沙野的言論看似只是小錯誤,但正值中國與歐盟關係回暖之際,這個致命性傷害使歐洲的親中派「一言驚醒夢中人」,對歐中關係造成打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盧沙野爭議言論風波持續延燒,儘管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重申尊重各國主權獨立及領土完整,駁斥盧沙野言論,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昨(24)日也發表聲明,定調盧沙野言論為「個人觀點」,並下架訪談全文,仍無法平息歐洲輿論。
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受訪時被要求表態,對此他僅簡單回應「中俄合作是無上限的,中歐同樣如此」,試圖強調歐盟與中國之間的看似回溫的關係;然而多名國際關係學者分析指出,盧沙野的言論等於敲醒歐洲的親中派人士的美夢,也讓先前曾對北京示好的法國總統馬克宏陷入尷尬。
根據
《BBC中文網》報導,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國際關係系教授朱志群認為,中國沒有一位外交官員敢替盧沙野背書,顯示北京很快就意識到其錯誤,試圖迅速進行損害控制(damage control),也代表盧沙野言論不等於官方立場;前歐洲議會政治顧問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也稱,此事件使歐洲政界和輿論震怒,破壞了本就脆弱的信任。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則指出,中國外交部的切割意味著,北京決心不對盧大使以官方身份公開發表的「個人觀點」負責,但已經讓歐盟的親北京政客有所警醒,儘管盧沙野事件獲得國內鷹派人士讚賞,但外交上卻壯大了歐盟疑中派的聲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長期以來試圖分化歐美關係,試圖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學者陳家洛認為,「本來北京想拉攏歐洲抗衡美國,歐洲領袖也有這個想法,覺得疫情後一些合作和機制可以複常,但現在可預期歐盟會對中國更多戒心」。
該事件也令才向習近平示好、爭取北京協助調停俄烏戰爭的法國總統馬克宏十足尷尬,儘管馬克宏已發聲批評外交官不應使用這種言辭,強調「法方全力聲援受影響國家,這些國家邊界不可侵犯」,但盧沙野言論只是進一步對其親中路線造成打擊,學者認為以後歐盟政治人物與中國互動時只會更加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