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暴、冷暴力,但他對我很好?3現象小心感情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圖/今健康)
今健康-2023-04-19 11:30:00
家暴、冷暴力是民眾無法接受的感情狀態,不過有一種情況是受害者會出現「他其實也對我很好」、「他其實本質是善良的」的心境。心煦心理治療所楊乃樺臨床心理師提醒,若在不平等、或甚至受害情況出現這樣的想法時,要留意自己是否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若未改善,同樣的情況恐怕會一再發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被家暴、冷暴力,但他對我很好?3現象小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楊乃樺心理師指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心理現象,而非疾病,泛指受害者對加害者產生過度強烈的情感。各個關係當中都有可能出現,包括囚禁、綁架事件、或日常感情關係、職場關係等。

受害者常見歷程:受害者的經歷,常見會經過肢體暴力、精神暴力或語言暴力等,有得甚至模糊無法被定義為暴力,但受害者確實感到不舒服或恐懼、生命危險。不過加害者也可能會出現一些溫暖的舉動,例如準備飯吃、幫忙治療傷口、關心受害者等,使得受害者出現異常的情感,包括同理、同情、認同,進而妥協、委曲求全、打從心底不再抵抗的心理現象,認為對方其實心底是善良的、有苦衷的,甚至做出實際上幫助加害者的行為。

#楊乃樺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家暴 #家庭暴力 #霸凌 #壓榨 #精神暴力 #語言暴力 #冷暴力


被惡劣對待卻認為對方善良?4種人易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楊乃樺心理師表示,會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往往會是和受害者的防衛機制、人格特質、成長環境、其他心理狀態等有關。

4種易有的族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受害者,容易在感受到威脅的當下為了降低傷害、減緩心理壓力,進而出現同情以保護自己的防衛機制。另外同理心感受特別強的族群,也較容易過度同理對方。自我認同較為薄弱的族群,常存在價值在於對方身上,例如認為對方愛自己已經是個奇蹟、分開很難再遇到這麼愛自己的人,進而認為加害者是個不錯的機會。也包括以往曾經受到精神或肢體暴力,已經習慣被如此對待、認為自己就是該這麼被對待。

若再加上資訊封閉…上述這些情況,若受害者的資訊是被封閉或自我封閉,情況也有可能更加明顯,例如無法接受朋友建議、認為是在批評另一伴的族群。而受害者未必會發現或理解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態。

#楊乃樺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家暴 #家庭暴力 #霸凌 #壓榨 #精神暴力 #語言暴力 #冷暴力


4招改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解除受害卻認同的惡性循環!

課題分離: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故事,但不會是施害的理由。楊乃樺心理師提醒,凡事都是需要分開釐清、課題分離,才有助了解實際情況。以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來看,加害者確實有可能有自己的苦衷、確實可能是個好人,但對受害者施害,不論是否惡意,對於受害者而言都是存在的事實。

認識情緒:因此呼籲若在某個事件、某個關係當中,有出現前述受到傷害、感到害怕、過度同理時,應有所警覺,認識自己的害怕情緒,並尋找確切的改善方法,避免合理化加害者施害。

找人聊聊:建議可尋找他人聊聊,了解並參考以一般價值觀來看事情如何進展會是普遍能被接受的,以免自己封閉了資訊,讓自己身處危險關係中卻不自覺。也鼓勵可尋找正規管道的互助會、受害者聯盟、家暴聯盟等,有利獲得相關管道諮詢、精神幫助、實際幫助。

找出原因:也呼籲若自覺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可尋求心理師協助,透過自在聊天的訪談過程,了解背後真正的原因出自於何處,並用適合自己的方式改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改善了,更有助解除不斷發生的受害情況,也更有助身心健康。

#楊乃樺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家暴 #家庭暴力 #霸凌 #壓榨 #精神暴力 #語言暴力 #冷暴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調中心

  • 網友呼籲修法,「虐童致死者唯一死刑」」,你支持嗎?

    支持,虐童致死唯一死刑,才能有效嚇阻。
    反對,威權時代才有唯一死刑,法治國家還是應讓法官有量刑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