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柯志遠/《模仿犯》華麗精湛的大師級改編手筆

▲2023年第二季的台劇《模仿犯》,經歷諸多改編版本後,將變暢銷了二十幾年的宮部美幸經典解碼再重建,變與不變之間的繁多巧思稱得上年度盛事。(圖/Netfilx提供)
文/柯志遠-2023-04-12 20:32:15
敘事犀利處,酣暢磅礴,細節推敲處,直擊幽微。對於喜歡和懸疑劇情互拼智商的死忠「犯罪劇」粉絲(比方說我)來說,2023跨入第二季的一開始便迎來陸劇《他是誰》和台劇《模仿犯》各擅勝場、強強爭鋒的火花迸射,看得坐立難安卻又欲罷不能,絕對是特別值得記上一筆的年度盛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是誰》逼真寫實地揉合了令社會人心惶惶的詭譎巨案《甘肅白銀市連環殺人案》、《香港雨夜屠夫案》、《南京大學碎屍案》,經由出神入化的解構、重組,以極高度擬真的視覺風格(光一群人在那漫無邊際的龐大垃圾場裡翻屍塊,已夠令人咋舌),營造了肅殺、凝重的「即視感」,《模仿犯》的創作企圖野心卻更大(也更具備宏觀與勇氣),劍走偏鋒,將暢銷了二十幾年的宮部美幸經典解碼再重建,菁華部份的保留章法嚴謹,改編部份的一新耳目卻又讓人心服口服地有憑有據。兩齣各方各面成績斐然的好戲,刷新了曾經長達十幾年被出色的韓式刑偵劇(《Signal 》、《Voice》、《隧道》)獨佔鰲頭的市場局面,展現了從創作到製作的底氣與格局,更是不謀而合地示範了「取材」對於創造不是局限不是制約,而是存在著寬闊的空間,容許在創作思維激盪過程中擺進「原創」的態度與見解的,尤其像我這樣2002電影版《模仿犯》、2016電視SP版《模仿犯》都反覆看過三次的骨灰級忠實劇迷,這一版台劇《模仿犯》變與不變之間的繁多巧思與深意,是我滿足中的滿足,震撼中的震撼,真是一場始料未及的澎湃饗宴呀!



台版的改編幅度之大,超乎預期,改編之後的效果之佳,也在在讓人由衷佩服。「塚本真一」的角色遭遇一分為二,先是最新登場沉迷於電玩的少年「劉耀宗」,再是男一號吳慷仁「郭曉其」自己,這個處理對「原著黨」來說毋寧是第一個大亮點,時隔這麼多年的兩起「滅門慘案」,長大了的「郭曉其」卯足全勁為另一個當事人「劉耀宗」辯護,箇中對照、牽動的正是心中揮之不去的「罪惡感」,這段戲過程緊湊、簡潔,卻第一時間就由內而外立妥了主角人設。「檢察官,你這個遊戲玩很久嗎?」,「兩個禮拜,121次。」,第一集,第一段,已經看得我一身雞皮疙瘩,2002的電影版,2016的電視版,當年看時最深刻的印象是:動員這麼多大明星,但卻讓人感覺這個戲是「沒有主角」的?或許,宮部美幸,本身就是主角,所有對原著倒背如流的粉絲,心甘情願陪著那過於平鋪直敘的結構照本宣科,那個「代入感」來自於IP粉的不挑剔(有些段落的戲甚至是用「講」的,不是演的),看了台版後才真正豁然開朗:若能把敘事的自主權搶回來,那才是負責任的「翻拍」,那才是對大神級原著的尊重。「檢察官」這個角色是日劇沒有的,這不只是多了一個人物,而是把這個故事的「世界觀」重新定義,把情節組構的「視角」跟「形式」重新梳理,給了帶引情節前行的軸線flow一個「主角」,給了觀眾的磁吸、共情一個「著力點」。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模仿犯》完成了不讓韓式犯罪劇專美於前的整體高度,更拍出了肉眼可見風格上的迥然不同。(圖/Netfilx提供)
直白來說台版《模仿犯》最讓人歎為觀止的成就在於:這麼「宮部美幸」的故事竟可以重塑得這麼「台灣」,那個「本土化」localization 的工程,由外在到內觀,已臻無懈可擊。宮部美幸的《模仿犯》宇宙是以登峰造極的想像和技巧,鋪陳出匪夷所思的獵奇與驚悚,在感官娛樂效果上罕有人能出其右,台版再創作的《模仿犯》卻成功地融入大量的社會議題批判,從傳媒到政客,從家庭到教育,從善惡臨界的模糊,到被眾多價值迷思遮掩、混淆的潛存危機,在高潮迭起的故事結構中均衡兼顧,言之有物,擲地有聲。

劇中浮現的第一個怵目驚心的命題,是對於「嗜血的媒體」的尖銳描寫,在call-in之類的手法操弄下,不必負責任的「民粹」發言在當時已經蔚然成為趨勢,延伸至網路盛行的年代到了,果真一發不可收成為社會擾攘、價值崩壞的亂源。但後來「路妍真」挖掘「沈嘉文」跟議長「陳宏亮」的關係,當政治勢力介入真相的司法調查時,媒體卻又挺身而出成為追覓破口的管道,「第四權」的正、反面思辯做了雙邊平衡的描述,合情入理,都能切中要害。柯佳嬿在談話節目中途不由自主朝著在場的電視台人員大喊:「胡建和是怎樣的人你們不知道嗎?我不相信只有我一個人知道他是善良的。」是一場特殊處理的戲,在媒體的節目現場打破電視節目的「第四面牆」(虛擬VS.現實),當著媒體對媒體喊話,當著觀眾戳破媒體樂當「仲裁者」的冷酷與偽善,一針見血,鞭辟入裡。

「司法體制被污染」這種每個時代都有的官商沉疴,「沈嘉文」接受偵訊後逐步帶出的官商勾結黑幕,雖然並非主戲,但已經衍生出了比23年前的原著更貼合時事的視角,是「接地氣」,也是讓情節更形厚重的「再昇級」。此外,諸如疑點未清,就急著結案「對上面交代」的,檢警體系內枉顧真相正義的官僚做派、
「林尚勇」在法治力有不逮時動用的私刑、吳慷仁在藏起那把槍電光石火之間的天人交戰…,雖都只是瞬間閃現,卻足以發人深省。

幾個案件對「原生家庭」之於整個人生影響的描繪著墨極深,婚姻瑕疵、教養疏漏、產後疫鬱症的精神錯亂母親「趙佩芬」塑造出了更加崩裂錯亂的「沈嘉文」…,對下一代造成傷害而不自知的因素隨處可見,然而,比較欣慰的是台版編劇的敘事立場最後還是回歸到對於「家庭價值」的肯定與期許,游安順這個身兼父職母職的舅舅、陳博正這個獨自維護家庭的老人、庹宗華父女劫後餘生的親情修補…,也都提供了敞亮未來的人生展望,一如吳慷仁在故事最後的結語:無論是我,或這個世界,黑暗永遠都不會消失,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以更多的溫暖和光去平衡。

這一版的《模仿犯》演技高手如林(是因為戲太精彩所以才顯得演員個個出色?還是因為演員太出色才讓戲變得如此精彩?),我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飾演臉上有大片傷疤的胡建和的夏騰宏,他以唯妙唯肖的「方法演技」令人懾服並且心疼地激活了「胡建和」這個人物短暫一生的純潔、良善與哀愁。2016日版那麼多角色,當時最愛的就是「高井和明」,那是最聖潔無私的靈魂,卻有著最令人不捨的結局,台版把弱智改成性格的自卑、壓抑,也因此多了許多可以刻劃的心理層次,描繪得十分細膩,演繹十分真精準。再來是范少勳,那麼完渠豁出去大開大闔的演法,你完全相信他真的瘋了,並理解他為什麼瘋(這麼關鍵的角色,當年在日版卻幾乎是「功能化」的),吳慷仁當然是極好極稱職的,吃虧在承載了整個情節走向的重擔,至少在前面六集,個人內在建構的深度廣度受到限縮,然而他就像個桶箍,沒了他,這戲就散了。

▲吳慷仁(左)、姚淳耀的《模仿犯》登上Netflix全球非英語系榜單第2名。(圖/Netflix)
姚淳耀的演技自有一種來自「從容」的「沉穏」,早在金鐘獎勇奪影帝之前,已在電影如《盛情款待》等戲裡博得極佳口碑,這次得力於劇本改編後角色翻轉的峰迴路轉力道之強大,然而論毛骨悚然,論陰暗氣場的穿透力,事前又有誰會想到三個版本的「Peace 」,姚淳耀竟能領先中居正廣、坂口健太郎這樣多,簡直封神了。林心如首肯跨刀,把這麼不討喜的角色演得如此讓人過目難忘(何嘗不是呼之欲出的,女性為了職場立足不得不然的「狼性」),把獨立於原著之外的結局呈現得如此後勁激盪(何嘗不是一種以身殉於事業的「鞠躬盡瘁」),不論戲份多寡,本身已經是無條件為好戲「情義相挺」的,特別豪氣特別令人動容的壯舉!(最後那個電話,設計得無比殘忍,最後那個聽兒子講話的眼神,讓我淚流不止,真的久久無法自已)

犯罪刑偵劇總少不了熱血衝動的「悍警」角色(《VOICE》裡的張赫、《警察榮譽》裡的張若昀),但庹宗華的「林尚勇」卻豐富地添加了更濃厚、清晰的「台灣氣息」,將那個年代「台灣父親」拙於表達卻絕對能為兒女義無反顧的感人特質,形塑得骨肉豐穎,逼近眼前,最後以他的視角認同(欽佩)「龜毛其」所做的一切,也相當程度地觸發了在地社會的普遍共鳴。原著裡忍辱負重壓抑悲傷與殺人魔週旋的豆腐店老闆有馬爺爺,在台版成了宮廟的「馬主委」,宗教背景的分歧造成第一樁悲劇背後更深沉的歉咎與追悔,一句台語的「憨囡仔,善良就好,我根本不在乎妳信什麼教」格外催淚,兩個日版的這個角色(電影版的山崎努,和電視版的橋爪功),都曾是所有卡斯中演技最享讚譽的一位,台版的陳博正真實、真摯,豐沛情感,一無保留,一個人撐起全劇第一段落的整個感情軸線,十字架旁的一段獨白「回來就好,沒事了,不怕了」痛徹心脾,可列入2023華語劇最讓人刻骨銘心的經典場面。

▲庹宗華(右)在《模仿犯》中與邱偲琹(左),有動人的親情橋段。(圖/Netflix提供)
江宜蓉做為全劇戲份最多的女性角色,前段分攤了吳慷仁「情節推動」的功能,後段發揮柔性筆觸之於故事晦闇、森冷氛圍的平衡,角色心理脈絡清晰、完整,角色內在成長的遞進栩栩可辨,表現可圈可點。游安順的戲不多,但第七集跟吳慷仁那段情緒大爆發的重點戲,真情流露,水到渠成,恰恰提供給當時因劇情而鬱悶的觀眾一個宣洩的出口,寥寥篇幅,卻真正感人肺腑。

▲江怡蓉在《模仿犯》飾演女記者。(圖/《模仿犯》臉書)
黃河的戲份顯得點狀、破碎,卻拼裝出角色內心難以言喻的,獨特的矛盾與拉扯(他其實是所有人裡頭最無力、最惶恐、最走投無路的,監獄給了他徹底逃避的短暫屏護),直到第九集,才終於有機會再次展現出非比尋常的影帝級功力,「你覺不覺得你的無能也是一種邪惡?」,看著自己拼命救活的人在眼前再把殺掉,對一個人究竟會造成多劇烈的哪種性質的衝擊與陰影?這種見所未見的情境(處境)設定,黃河以獄中會客室對桌面倒影中的自己喃喃質問的一段話,詮釋得扣人心弦,高明至極。

▲《模仿犯》黃河表現搶眼。(圖/Netflix提供)
最後雞蛋裡挑一下骨頭,我很喜歡這一版的《模仿犯》,100分我想給他打99分,這一分扣在Peace(台版叫Noh)的心理背景,這是這個人之所以喪心病狂的心理脈絡,也是一切血腥悲劇的起因。原著中的建構縝密而曲折,在台版裡卻嫁接給了沈嘉文,這讓沈嘉文的角色豐滿了立體了(日版裡顯得較為扁平、功能化),但真正主導一切的殺人魔「陳和平」卻少了這個重要的鋪墊,目前所做的交代比較類似2021李昇基的《窺探》,「天生殺人魔」跟天才基因一樣,是從血液裡帶出來的。在我個人的體會上,這對於犯罪心理的梳理還是略顯淺了些,日版的整體成績不如台版,但網川浩一(Peace)這個人設是成立得四平八穩的,因為母親在變態婚姻關係裡的壓抑處境,讓他從小就敵對正常社會的「正常價值」(踐踏人命、羞辱人倫…,都緣自於此),而他對於沈嘉文、胡建和的控制是從他們都還是小孩時就開始的(日版他們三個是小學同學),雖然比起原著中前畑滋子以一本《Just Because 》小說指控他是「模仿犯」就成功擊潰Peace心理的處理,台版最後的設計顯得更具戲劇份量,但少了那麼厚實的內在成因刻劃,那個入坑的邏輯必然性,還是稍稍沒能完全說服我(日版的Peace是瘋子,台版的陳和平是天才,兩者還是稍有不同)。

至於日版我個人最愛的前畑滋子、有馬爺爺、倖存少年塚田真一,三個弱勢中的弱勢,彼此扶持,相濡以沫,跟殺人魔鬥智鬥勇一路週旋的部份,畢竟改編後的結構、氛圍都變了,真要那麼擺進去,反倒格格不入了。


●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