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矽谷銀行倒閉掀起全球對金融未爆彈的隱憂,為防止全球經濟衰退,永久中立國瑞士在與金融主管機關和央行斡旋下,最終通過瑞士銀行集團(UBS)收購併購瑞信案,但擁有166年歷史的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因此付出慘痛代價,不僅以「市值4折」的30億瑞士法郎(約32億美元)價值被瑞銀收購,其約百億美元的額外一級資本債券也成一團廢紙;瑞士本身國際金融中心的信譽更大受打擊,地位一落千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瑞士信貸銀行(下稱瑞信)近2年陷入混亂,長期體質不佳歸因於管理不善與內部風險控制不力,最終在這波全球銀行業信心危機下引爆,瑞信這家瑞士銀行業第二大巨頭從此進入歷史;不過作為全球前30家「因為太大而不能倒閉」的金融機構之一,瑞信的崩塌絕非「一日之寒」所導致。去年底,瑞信還持有約5800億美元資產,但事實上自2019年起,投資人在疫情大環境下看見瑞信信用違約交換(CDS)升至2009年以來新高,就開始避免購買瑞信相關金融產品,連帶影響整理經營狀況。
2008年次貸風暴中,瑞信是金融海嘯中受傷最輕的少數幾個銀行之一,當時瑞信自估損失約100億瑞郎,遠低於競爭對手瑞銀損失的400億瑞郎,但瑞信自金融危機後開始削減投資業務、裁員並壓縮運營成本,同時引進中東資金進行資本重組。
然而資金重組並未成功幫助瑞信加強內控、東山再起,接下來幾年該行面臨一連串的醜聞,包含投資銀行業務屢屢巨虧、洗錢遭罰等。2009年,美國政府指控瑞信違反對伊朗的制裁,被美國重罰5.36億美元。2014年,美國司法部指控瑞信涉嫌幫助美國客戶逃稅,瑞信被罰款28億元換取不起訴協議,執行長杜根(Brady Dougan)下台負責。
▲瑞士信貸面臨一連串的醜聞,包含投資銀行業務屢屢巨虧、洗錢遭罰等引發市場擔憂,進一步影響全球股市。(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2016年,瑞信捲入非洲國家莫三比克貪腐案,賺取天價佣金與回扣,2017年瑞信香港辦公室違法聘用中國高幹「紅二代」進公司不做事領錢,遭美國重罰4700萬美元;接著,2018年與2020年,瑞士監管機構與聯邦檢察官又指控瑞信涉及幫助毒販集團在保加利亞洗錢事件,開罰200萬瑞郎。此外,動搖馬來西亞國本的一馬基金(1MDB)弊案、日本黑道洗錢弊案與喬治亞總理財產被偽造簽名挪用等案中,都有瑞信職員涉貪身影。
到了2019年,在業界享有盛名的時任董事長譚天忠(Tidjane Thiam)因雇傭私家偵探,跨國監控其他銀行家、自家高階經理人的行蹤被曝光,其中還有涉案人員被發現「自殺」身亡。面對間諜醜聞及客戶資料外流,譚天忠在內控失靈、高層涉賄等陰影下黯然辭職,連帶造成許多客戶出走。
▲瑞士信貸銀行CEO譚天忠(Tidjane Thiam)涉入間諜醜聞黯淡下台。(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最關鍵的是,在2021年3月由老虎亞洲基金Bill Hwang(黃聖國)創辦的投資公司「Archegos」通過巨額貸款進行股票炒作,卻因無法滿足增加保證金的要求慘遭斷頭,引發知名的「中概股爆倉」股災,拖累全球多家金融巨頭慘賠,瑞信承受高達55億美元的損失;接著又踩雷碰上把自己打造成小企業救世主形象的英國金融服務公司「Greensill Capital」破產危機,讓瑞信承受17億美元損失;上任僅2年多的執行長格特斯坦(Thomas Gottstein)只好倉皇辭去,成為10年來瑞信折損的第三位CEO,兩起事件導致管理階層大洗牌,但內控失靈的標籤已跟緊瑞信。
2021年,莫三比克貪腐政府編造「打造鮪魚產業」的計畫,誘騙瑞信發放被稱為「鮪魚債券」(Tuna Bond)的20億美元祕密貸款,但計畫淪為官員洗錢來源,賄款全被中飽私囊;2022年6月,瑞信涉保加利亞販毒集團洗錢案罪名成立,被瑞士聯邦刑事法庭判決有罪並罰款200萬瑞士法郎。
雪上加霜的是,同年10月澳洲廣播公司記者泰勒(David Taylor)推文指出,「引述可靠消息來源,有一家大型國際投資銀行瀕臨破產」,儘管並未直接點名,但市場廣泛謠傳瑞信有破產疑慮,擔心其或將成為「下一個雷曼兄弟」,根據瑞信財報,該行2021財年淨虧損17億瑞郎,2022年更再虧73億瑞郎。
▲去年十月,澳洲《ABC》財經記者David Taylor在推特發文暗指一間主要國際投資銀行將會破產,儘管隨即就刪文但瑞信的股價卻受到嚴重影響。(圖/翻攝自David Taylor推特) 曾在瑞信工作數十年,期間跳槽至競爭對手瑞銀集團,又回到老東家擔任CEO顧問的資深高層科納(Ulrich Koerner)接下這個燙手山芋,擔任執行長的他眼看2022年撤資規模龐大,為消除客戶疑慮宣布再度進行大規模重組,除了大幅削減投行業務外,引入新股東沙烏地國家銀行(Saudi National Bank),並在幾週時間內成為瑞信最大股東,持股達9.88%。
只是好景不常,今年三月美國矽谷銀行(SVB)破產導致全球銀行業危機四伏、投資人疑慮加深,美國證管會(SEC)同月9日更對瑞信年報提出質疑,被迫延後報告發布時間的瑞信自揭2021、2022財報報告程序出現重大缺陷,承認內部控管存在「重大弱點」,客戶淨資產流出1330億美元,最終在其最大投資者沙烏地國家銀行董事長庫達利(Ammar Al Khudairy),發表不打算在財務上支持瑞信的言論後,因股價狂瀉逼迫瑞士央行出手相救。
3月15日,瑞信向瑞士國家銀行借貸500億瑞士法郎(約540億美元),在同意過後瑞士央行與瑞士金融監管部門居中斡旋,推動瑞銀集團全面或部分收購長年競爭的對手瑞士信貸。直到3月19日,瑞銀集團宣布計劃以32.5億美元收購瑞士信貸,包含被迫「四折賤賣」的瑞信股東與瑞信「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持有人在此交易後可謂血本無歸。
▲在瑞士當局積極介入下,瑞銀集團同意收購瑞士信貸。(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儘管瑞士金融市場監理局(FINMA)表示,瑞信所有的服務將持續不會中斷,但當局對瑞信併購案與AT1債券的處置,引發巨大爭議。《路透社》分析認為,瑞信危機爆發的第一時間,瑞士央行一方面為其背信,另一方面卻大力推動瑞銀併購,兩面手法惹議;瑞士兩大金融銀行的併購雖解救眼前危機,但長遠來看瑞士央行養成了風險更加集中的「金融巨獸」,相當於走回2008年金融海嘯養出大怪獸的老路。瑞銀集團董事長凱勒赫(Colm Kelleher)坦言,兩家銀行合併後將進一步強化瑞銀集團在全球財富管理的領先地位,「兩家業務結合後,料在2027年前每年降低成本超過80億美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僅如此,瑞士當局的做法也造成AT1債大跌,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可能增加歐洲銀行業未來的資金成本。Opimas首席執行長馬倫齊(Octavio Marenzi)就批評瑞士如今已不負過去「穩定的金融中心」、「避險天堂」盛名,還以形容裙帶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本主義國家的「香蕉共和國」一詞來諷刺瑞士政府;去年透露消息的澳洲記者也批評為避免對全球經濟造成「無法估量的後果」而匆忙強迫聯姻的結果實在太瘋狂。
瑞士財政部長凱勒蘇特(Karin Keller-Sutter)對此則表示,瑞士信貸破產恐怕造成「無法修復的經濟動盪」,瑞士政府因此必須承擔超越本身邊界的責任;瑞士總統柏塞茲(Alain Berset)則在宣布該筆交易時強調其重要性,「它(併購案)的命運不僅對瑞士、對我們的企業、對私人客戶、對其本身的員工具有決定性意義,而且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