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有一天,腳底下傳出劇烈晃動,你周遭的傢俱、桌上的水杯也因搖晃而不受控地開始移動,手機跳出的國家級警報告訴你距離家裡不遠的城鎮就是這次震央,可當你點開 Facebook 看到的是有陌生網友喊著「好晃」,左看右看卻沒有任何媒體機構或消防單位的粉絲專頁能夠證實災情;接著你點開 Google 搜索資料,映入眼簾的是震央所在地的打卡美食推薦排行,或是一日遊景點的交通路線規劃,任何與地震相關的新聞資料或現場畫面無影無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
「沒新聞看」 的情景或許很難想像,但卻千真萬確地發生在兩年前的澳洲。
數位時代來臨,社群媒體與搜尋引擎幫助我們能夠輕易取得資訊,新聞離你我的距離在掌間變得更近,但我們對新聞的「價值」、「價格」認知卻愈來愈遙遠。
2021年2月18日清晨,臉書(Facebook)母公司Meta頒布了一道「禁澳令」,澳洲各家新聞媒體發現他們的粉絲專頁遭清空,長期累積的文章連結、影音與讀者留言互動瞬間消失。無獨有偶的,包含澳洲醫院、慈善機構、生活雜誌、地方政府、家暴通知、消防救護機構等粉專頁面也受到波及;此外,澳洲境內臉書使用者完全無法從臉書取得其他任何新聞內容,就算想分享連結到個人頁面上也被禁止,全球使用者則同樣看不到澳洲本土任何新聞內容。
▲不滿政府意欲通過新聞議價法條,臉書態度強硬地封鎖平台上所有澳洲新聞媒體內容,一時成為眾矢之的。(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無差別下架新聞內容引發大批輿論反彈,且當時正值澳洲政府準備宣布疫苗接種相關政策,衛生部門苦於「禁澳令」而無法順利宣導,大眾更對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感到困惑。
這,就是澳洲在「
媒體議價 」開了第一槍的實驗結果。
細數過去20年來,網際網路的發達造就了Google、臉書這些科技巨擘(Big Tech)的誕生,儘管傳統紙本媒體、電視台致力於擴展數位轉型,但幾乎壟斷市場的跨境科技公司迅速接手瓜分了大量的廣告收益。本身並不產製新聞的平台們,一方面以「創造導流」為由規避向媒體付費,一方面利用不公開的演算法決定「推播」什麼新聞給使用者。
良好的新聞產業環境是民主的基石,全球政府與媒體近年來積極與數位平台進行議價,有些國家或地區擬定法案強制要求大型數位平台做到分潤機制向使用者付費,台灣作為全球新聞自由指數(Press Freedom Index)排行中領先日韓、香港的「亞洲第一」要角,若想推進民主發展、持續獲得國際肯定,勢必得為新聞環境的維護付諸實際行動,而認知「新聞有價」就是第一步。
新聞自由亞洲第一!台灣能否跟上「媒體議價」浪潮?
紙本媒體生存的年代,天還未亮就有手腳俐落的送報生挨家挨戶如同發送羊奶般,向訂戶分送最新一期的報紙,當時台灣新聞媒體除了訂閱費用外,還有著廣告收益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支撐產業營運。隨著數位時代演進,人手一機的現象導致閱聽眾愈來愈習慣在網路上獲取免費資訊,平台的興起導致新聞媒體流失大多數線上廣告利潤,為了迎合新型態的閱讀習慣,記者、編輯產製的新聞還得無償提供到這些大型平台上。
根據文化部補助的《數位平台對出版業新聞媒體之影響》與《國內報紙新聞受科技平台影響報告》結果顯示,過去10年來報紙營收減少將近50%,雜誌廣告則在五年內減少了80%的收入;與此同時,
在台灣約有8成的數位廣告市場由臉書、 Google 瓜分 ,
兩間大型數位科技平台掌握了超過半數的網路新聞流量 ,成為台灣民眾主要新聞來源,卻不曾因為使用媒體內容付費,反而宣稱社群平台與搜尋引擎具導流作用而理所當然地向傳統新聞媒體分潤。
▲台灣數位廣告市場有八成利益被谷歌、臉書兩大科技公司盤據,新聞媒體只能與其他業者分食剩下的一成多。(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在台灣,新聞產業危機不僅來自大部分廣告利潤的流失,也來自新聞媒體與平台規模之間的差距愈來愈龐大。數據分析公司「DataReportal」發布的《2022台灣網路使用報告》中,Google 在台灣人愛用的搜尋引擎之間有著高達94%的市占率,Yahoo 僅剩4%;策略顧問公司「OOSGA」則統計出,臉書作為社群平台龍頭之一,截至2023年1月為止在台灣擁有2151萬名使用者,以上數據展現了 Google、Meta 兩大數位平台的份量足以在台灣扮演影響產業的關鍵角色。
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林照真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指出,
媒體之所以無法專注數位轉型,主因不全然在於技術,而在於網路新聞的廣告收入單薄,讓傳統媒體無法放心轉型。 以報紙來說,數位廣告數量增加616%,傳統的報紙廣告卻衰退近9成,整體廣告收入平均衰退86%,亦即媒體在數位轉型與在網路上付出的努力,並未換來應得的報酬。
▲根據《台灣報紙受平台科技影響報告書:新聞與民主的警訊》報告顯示,過去25年來《聯合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等三大報的地方新聞人力嚴重衰退,人力銳減約達62%。(圖/記者楊智傑製) 數位平台推播新聞的標準和新聞媒體不同,負面的新聞故事、八卦新聞,在平台上可以傳得更快、更遠,已經取代認真、嚴謹的新聞;又因為平台沒有守門功能,假新聞容易出現在這兩大平台中,對民主社會造成極大影響。
當跨境數位平台呈現壟斷式成長,新聞媒體針對廣告分潤的談判能力就愈發低落,而新聞業無法強韌則是對民主價值的傷害。為了確保台灣的新聞自由、民主發展,在民間倡議一年多的「媒體議價」議題終於在產、官、學界的積極推動下於今年打入立院會期,並在2月15日舉辦全台首場「數位平台和新聞媒體議價」的草案大型公聽會。
這場包含政府單位、學者專家、媒體工會與記者勞工代表皆出席的公聽會上,Google、Meta 兩大數位平台業者皆未派代表出席,僅以書面資料表示肯定新聞內容的價值,會中學者們提出民間《新聞媒體與數位平臺強制議價法草案》版本,立委范雲也促請數位發展部針對立法建議、時程提出具體報告。這個民間版本參考基礎為澳洲於2021年通過的《新聞議價法》,主要起草人為政治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王立達,草案核心精神則在於
促使平台與媒體儘速進行議價協商 ,並包含了
「多階段促進談判程序」 與
「最終強制仲裁機制」 兩大重點,預期能為平台與媒體議價時提供法律後盾。
▲立委范雲、張廖萬堅及林楚茵召開「數位平台和新聞媒體議價」公聽會,討論如何建立平台與媒體分潤機制。(圖/記者李琦瑋攝,2023.02.15) 目前媒體議價主要對話的對象是 Google 與 Meta 這兩大數位平台,在首場公聽會3週過後,Google 宣布接受政府和產業的建議,委託中立單位管理推出「台灣新聞數位共榮基金」,儘管並非新聞業期待的立法分潤、付費使用新聞,但預計將在3年內投入新台幣3億元,協助台灣新聞媒體成長;數位發展部次長李懷仁也在同場記者會上透露,臉書母公司 Meta 也在研擬相關計畫,數發部長唐鳳則在同日呼籲 Meta 能盡快提出相關方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在台灣的新聞業者、傳播學界與跨境數位平台經過第一波協調、立院召開大型公聽會後,行政院跨部會小組也預計在3月下旬進行第2輪新聞業和數位平台間的對話,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等人領銜提出「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草案」則最快將於17日付委審查。
至此,台灣媒體議價進展出現一線曙光,但對於是否推動新聞議價法、建立廣告收入分潤機制、設立基金或甚至向平台徵取數位稅等作法,實際上尚無共識。為了讓台灣的新聞跟民主更永續發展,如何採納各方意見,讓國際看見「台灣經驗」達到治標又治本的結果,仍有待各界齊心推動進展、共同發聲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