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女性為退休國中老師,在職時因手指關節時常疼痛,以為是長年寫板書所致,一有疼痛就服用止痛藥緩解。但退休後疼痛依續,至醫學中心風濕免疫科就醫後才知罹患風濕性關節炎,但因10幾年下來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止痛藥導致腎功能已從第2期衰退為第4期,經診斷為末期慢性腎臟病。後改以科學中藥治療,半年後患者的肌酸酐已從2.4進步到1.0(正常值約1.1),已脫離腎衰竭風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表示,台灣腎臟病人口高居全世界第一,大約有170至200萬的腎臟病人,國內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超過12%,類風濕關節炎盛行率為約占人口0.4%到1%,目前台灣約10萬名病人,占免疫風濕科門診大宗,女性發生率更是男性的9倍。消炎止痛藥是造成腎臟損傷的原因之一,根據統計,造成急性腎損傷原因前3名中,就有一項是使用「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腎臟病國際治療指引(KDIGO)更表示長期使用或過量可能會導致腎臟功能下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曉瑱說明,過去雖證實非類固醇止痛藥為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科學中藥對止痛與腎臟有保護效果,但未有研究驗證兩者的相關性。近年來在大數據、人體及動物實驗上已證實科學中藥有保護腎臟的功效,能降低慢性腎病風險。8種處方與慢性腎病風險降低有關,包括延胡索、天花粉、葛根、大黃、芍藥甘草湯、加味逍遙散、川芎茶調散和甘露飲,且陳曉瑱此研究已獲國際期刊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Healthcare刊登。
陳曉瑱提醒,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應避開非類固醇止痛藥物治療,而改用傳統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藥,臨床上可搭配針灸、科學中藥輔助緩解止痛。另外,服用中草藥或科學中藥,也需由中醫師的專業評估與建議,嚴謹的把關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