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國政協及人大會議(兩會)本週末即將於北京登場,除了重要人事任命,面對中國經濟的多項挑戰,會否出台重要經濟政策也引人關注。不過,外界對新政府要員處理外交和經濟問題的能力存疑,靠消費拉抬經濟的期望可能也無法立竿見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合外媒報導,儘管習近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近來呼籲消費者和投資人,可在疫情解封後恢復消費和投資,但中國經濟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出口銳減、美國高關稅、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的限制與封鎖,以及中國勞動力市場持續10年的萎縮等等,並非「全力釋放人民的消費潛力」就可解決,何況疫情期間還有大量人丟掉工作、經濟陷入困頓。
中國東北錦州市一位宋姓超市老闆(Song Huimin,音譯)向《美聯社》透露,近日超市的銷售額確實比6個月前好,但還沒有恢復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經濟能否復原還需時間觀察:「人們希望消費,但是他們仍然沒有足夠的收入,有些人一直都沒有工作。」
雪上加霜的是,由於中國之前實施動態清零的極端封控措施,加上美中關係日益緊張,很多跨國公司已經開始將投資重心轉往印度和越南等國。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財政透支額去年達近6兆,當局呼籲黨政機構繼續過「緊日子」,輿論認為是過度防疫政策讓地方政府大量舉債,各地為了完成中央的疫情清零任務,採取社區封路、建方艙醫院等隔離設施,動用大量的政府財政和醫保基金,導致債台高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山東德州居民向《自由亞洲》指出,他所在的社區,之前用於疫情防控的單日支出就要50萬人民幣,一、二線城市的社區則更可觀。
《彭博社》則認為,關於習近平的新團隊,親市場還是親國家,也許還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有無提供空間來解決複雜問題,以及是否有勇氣把事情做好。雖然預測中國2023的GDP將增長5.8%,但高債務和低迷的人口結構影響過大,還需要採用明智的決策才能避免「下滑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