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黃創夏/泛藍只剩朱立倫腦袋清楚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對於2024總統大選徵召侯友宜或為郭台銘開後門仍不鬆口(圖/國民黨提供)
文/黃創夏-2023-03-03 08:06:39
「善戰者,先求不可勝,以代敵之可勝!」《孫子兵法》人人可讀,朗朗上口的蛋頭學者比比皆是,但真正懂得應用和堅持戰略的,一向不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別是在2022的地方大選當中,莫名其妙撿到勝選成果的泛藍陣營當中,自我感覺超級良好,每個人都夢想即將班師回朝,分疆裂土,似乎天下可得!

綜觀這段日子的表現,不得不說在整個泛藍陣營當中,只有那個被人戲稱是「一成不變」(各類總統民調支持度只有『一成』,對於徵召侯友宜或為郭台銘開後門的態度『不變』,就是不鬆口)可能才真正看清楚局面:就是國民黨的體質和格局還太差了,妄想立即拿回江山,九成以上的機率是癡人說夢。

可以看到朱立倫目前的「先為不可勝」的布局,如果總統未必拿得下來,已經掌握三分之二的縣市長,再拚立委席次大幅增長,在中央與地方、行政與國會的之下,設法制衡和競爭,以待國民黨體質真正改善,自有再起之機。

可是國民黨內多數人已經昏了頭,真的以為那個空洞如同《三國演義》時代的袁術,那個在歷史評價是「貪圖權力、短視近利」的袁術,只求保存實力,在18路諸侯討伐董卓時,手握重兵卻眼看孫權和曹操衝鋒陷陣,袁術但求自保騙取不敗虛名,然後驕矜自大,以為稱帝非他莫屬。

袁術的空洞和草包,被羅貫中寫得極為傳神,滿嘴空話缺乏實際作為,以為「傳國玉璽」在手,天下垂手可得,最後只當了82天皇帝夢,敗死道。

再看看如今泛藍既希望的那個「救世主」不也正是如此,終於知道「猴猴做代誌」已經淪為笑柄,於是打出「三平三安」更是打啞謎之奇葩,在新北市談到「三環三線」大家還知道是交通路網的規劃(可笑的是,這也是朱立倫時代所規劃的),至於「三平三安」是甚麼碗糕?不得而知。

正因為如此,一度許多人以為可以依靠郭台銘,沒想到郭台銘出手急切,毫無章法,也已經往「笑談」層次大步邁進。

看到國民黨的荒謬發展,真是令人感到唏噓啊!

百年大黨國民黨越活越不像話了,這個在台灣有過也有功的政黨,如同三年多前郭台銘退黨時所重批的「老朽」、「迂腐」,數十年以來總是被許多人形容是「醬缸」,沒想到這一陣子因為郭台銘再度起先動念想要選總統,又被某些特定親國民黨政媒勢力群起而攻之,而蔡正元更是痛批國民黨不是「公共廁所」!

更不堪的是,在郭台銘態度過於高調引起反彈之下,國民黨的這個「公共廁所」之「所長之爭」已經離郭台銘越來越遠,加上特定勢力的鼓譟,郭台銘現在在國民黨內的「仇恨值」扶搖直上,甚至可能已經遠遠超越了那一個很多深藍都在私下痛罵的朱立倫。

任何人都看的出來,國民黨對郭台銘而言九成以上的機率是「回不去了!」

不如和柯文哲聯手搞個「流動廁所」?再度變成是可能性極高的選項。

郭台銘和柯文哲的可能合作,很多人會立即膝蓋式的反應譏諷「沒有理念」的結合,事實上那些政媒人士別再自欺欺人了:古往今來政治的分分合合絕大多數都不是根據「價值理性」而是絕絕對對的「工具理性」,看清楚時局的最大可能性,設法求取「最佳化方案」。

如果真看穿2024的局面最可能趨勢,認清在特定政媒勢力力拱之下,國民黨終究會被綁架,然後就算難看也會逼迫朱立倫「徵召」侯友宜參選總統,而朱立倫也一定會撐到最後,逼迫國民黨內各方勢力都公開表態要求朱立倫徵召侯友宜,如此一來,朱立倫就是「配合眾議」,才能避免若是侯友宜總統敗選之後,國民黨內各方勢力用來當藉口再度鬥爭朱立倫的黨主席職位。

侯友宜真的能當選嗎?

郭台銘當然也是看到侯友宜目前雖然在泛藍軍內的民調最高,但只有選民總數的「三分之一」根本不可能勝選,而且「猴猴做代誌」正淪為眾所皆知的笑柄,而在洪秀柱和《旺中集團》等公然表態支持侯友宜之下,侯友宜的國際外交和兩岸觀點本就已讓多數人沒有信心,如今更被視為偏向親中,甚至紅統的那一極,說穿了目前的約34%的民調只會更低,不可能更高。

郭台銘犯的錯誤是太高調而且太急切,不過透過各種民調的細部分析,以他在非綠與非藍之間的號召能量遠遠超過侯友宜的影響力之下,和柯文哲合作,總統大選可以發揮「敗事有餘」的絕對影響力,但在立委席次當中,可能就大有斬獲,在明年大選之後很可能「兩黨都不過半」的最可能局面之下,成為左右逢源的樞紐地位。

這樣的想法才是務實的,也和目前頭腦清晰知道總統大選未必能勝的朱立倫以立委選舉為主的思考一致,這才是他所謂「非綠大聯盟」的真義,民進黨千萬不能只看總統大選而輕忽了立法院的更嚴峻挑戰!


●作者:黃創夏/資深媒體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