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被傷透心的陸生 成政治角力的犧牲者

▲教育部109年8月宣布開放所有境外生返台,卻在當晚髮夾彎改口,澄清在籍陸生不在開放名單,「境外生權益小組」赴教育部門口陳情。(圖/記者黃仁杰攝,2020.08.07)
記者李琦瑋/特稿-2023-02-27 10:00:00
「即使在台灣待了7年,我仍難以融入台灣,兩岸並沒有一家親。」來台從學士讀到碩士的陸生Y如此說著。陸籍交換生、研修生來台時間短,大家當他們是客人,會給予好印象跟待遇,也因為時間短,讓他們無法體會制度不公、結構性歧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陸生Y說,即使沒有中國禁止陸生赴台就學禁令,陸生來台讀學位的人數也會減少,因為陸生在台灣過得並不好,傳回去,也會影響到其他人赴台就讀意願。

當初台灣開放陸生來台就學及採認大陸學歷政策有「三限六不」,包括限辦學績優學校、限制來台陸生總量、限制醫事、國安及高科技等領域的學歷採認;不加分優待、不影響台灣學生就學權益(採外加名額)、政府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或兼職、陸生停止修業或畢業後不得續留台灣就業、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等。雖然近年來有部分鬆綁,實務上仍有諸多限制。

「陸生來台除學費比台生貴很多,也無法像其他國際生被納入健保,即使學校有幫忙保醫療保險,但每次理賠最多僅1000元,是能做什麼?」說起來台7年遭受的不公平,陸生Y的語氣充滿無奈。

他提到,自己負擔醫療費最貴的一次,是騎車摔傷,光拍X光、處理傷口、回診,就花了快3萬元,「陸生簡直沒有生病的本錢!」雖然台灣政府聲稱有鬆綁政策,陸生可以實習、擔任教學或研究助理,但不能拿錢,若被查到就會被遣返,沒有人敢冒這個險。

「會介意男朋友是大陸人嗎?」這是陸生Y曾問班上女同學的問題,大家毫不意外的都說「會」。他說,自己已經很習慣陸生難以融入台灣這回事了,台灣人對大陸人還是有戒備心,且生活圈不同,也很難參與台生的集體活動。

中國政府在109年4月宣布禁止陸生赴台就學,一群陸生、準陸生曾發表聲明,呼籲兩岸不要讓陸生消失,並提到台灣對於陸生「三限六不」的歧視性政策只是他們感受到傷害的一部分,台灣對於自身對世界差序格局認識下,來自「落後」地區的外來人的結構性歧視,更是滲透在政策、文化和生活之中,更不必提台灣政府和社會對於大陸的偏狹認識和不友善;「這些都讓我們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遭遇過困難、感受到失落、孤獨和創傷。」

縱使陸生滿身是傷,仍然帶著對台灣的理解,在兩岸和平中扮演重要角色,該聲明就指出「陸生是基於在兩岸生活的經驗和對兩岸的認識,實際上可能是最瞭解台灣的大陸人,也是最有可能在兩岸間實現理解與溝通的人」。

陸生Y也說,兩岸學生一定要有交流,這有助兩岸和平,因為政黨輪替的關係,現在大陸對台灣印象很差,網路、輿論風向傾向武力統一,很多沒有與台灣交流過的大陸人,會被媒體煽動,有極端想法,認為蔡政府的政策都是人民投票投出來的,但來過台灣就知道,政府政策又與人民有什麼關係呢?細看評論區幫台灣講話的,幾乎都是來過台灣的陸生與在大陸的台生,因為有交流、理解,才能持中立、友善觀點。

台灣教育部109年8月5日宣布開放所有境外生返台,卻在當晚髮夾彎改口,澄清在籍陸生不在開放名單中,此舉傷了許多陸生的心,視之為歧視性政策,批評教育部政治凌駕教育專業。

一名陸生曾在網路上提到,她一直都知道,當出現爭端時,陸生總是同時承載台灣和大陸的雙重排斥、謾罵,兩面不是人、吃力不討好是家常便飯,要填補兩岸撕裂留下的巨大傷口,陸生簡直是自不量力,但卻不會停止這樣做。

兩岸人民就像是大人吵架、波及到無辜孩子一般,人民總是政治角力的犧牲者,一如這次台灣因為疫情,在境外生入境政策上,對陸生的歧視、不平等待遇,又如中國禁止陸生赴台就學,背後對台施壓的政治考慮,最後犧牲的都是人民。

陸生議題牽扯兩岸政治最敏感神經,在這次採訪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受訪者提醒這個不要寫、那個不要登,就是擔憂一個不小心就壞了兩岸恢復交流的好事,可以看出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守護這得來不易的交流關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其實不論是親中派、台獨派,兩岸交流絕非壞事,總要「知己知彼」,但其實兩岸交流,可以受政治角力那樣複雜,也可以回歸到人與人相處那樣簡單。採訪過程中,看到陸生對台灣的喜愛、理解我們的國際困境、心疼「亞細亞孤兒」,都希望兩岸政府與人民能以和平、理性溝通,放下彼此偏見,以及「逢台必獨」、「逢中必反」的敵意。

台灣對陸生的各種限制,可以從陸生個人面,來理解其身處不公、不友善的生存困境,也可以抬高到政治面,理解台灣的防備心、人民的意識等,該如何拿捏、放寬,都考驗著政府的智慧,以及如何定位兩岸關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