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危機3/再生水可客製化 擴大規模與管線增加競爭力

▲圖為鳳山再生水廠,於2018年開始運轉供水。(圖/藍鯨水科技提供)
甘庭嘉/專題報導-2023-02-27 12:06:00
目前台灣有11座再生水示範案廠,由水利署媒合附近工業區的廠商,專管專線將再生水從與污水處理廠結合的再生水廠,運送到廠裡使用。這種模式,優點是可以客製化各家業者希望使用的水質,然而也有專家指出,這樣的發展模式,無法規模化,可能反而會限制再生水的發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的系統再生水運作模式,11座已上路、或即將上路的再生水廠,分別與受水廠商簽約,根據廠商希望提供的水質,再生水廠來進行規劃,提供客制化的再生水,也因此,每個案例所簽的合約都不同、費用也都不一樣。

對於這種現象,鳳山再生水廠王友利認為,這其實是再生水的優勢,因為各個廠商的需求不同,「你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們這邊會利用製程技術方面來克服,達到你所需要的水質,相對來講企業本身,又不需要再添加那些設備跟操作那些人員的人事費用,也可以減輕很多成本」。

「我覺得自來水怎麼做,再生水就怎麼做。」中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江謝令涵則認為,初期的示範案廠採取因案制宜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是他認為未來的再生水發展,應該要「規模化」、「管網化」,「也就是說未來的科學園區或工業區,可能會有兩套配水管網系統,一套是自來水系統,另外一套就是再生水的系統」。

江謝令涵解釋,若未來的工業區或科學園區,能夠有兩套的供水管網系統,一套是自來水、一套是再生水,標準化作法才能讓再生水供給更順暢,「這樣才能夠真的做出一個再生水的產業,真的把規模做大」。

對此,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指出,目前台灣再生水還無法做規模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若要統一供再生水給工業區的廠商,必須要在工業區附近,同時有污水處理廠以及再生水廠,否則在既有的工業區中要再拉如此多的管線,很難做到。

王藝峰舉八里污水廠為例,附近最近的工業區是桃園海邊,然而這麼長的距離要拉管線,還要有腹地可以埋管,挑戰很大。因此儘管他認同應該要規模化,但是這目前仍是「理想模式」而已。

「但是慢慢會組合,到最後我覺得未來的模式會這樣子,因為工業區會消滅,會有新的工業區出來。」王藝峰說。一旦有新的工業區,便可以從頭開始,將再生水的供應一併規劃進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心目中再生水理想的未來是所有的污水處理系統,基本上都能夠產製再生水,我們產出的再生水經由一個再生水的管網,分配到包括工業區或科學園區優先,當然如果還有多的水,我們甚至也可以考慮灌溉使用。」江謝令涵說。

江謝令涵指出,台灣人每個人每天產生的污水量大概是140到150公升,若經過再生水的產製,每個人每天可以產生40、50公升的再生水,「如果能夠達到這樣的水量,然後有一個標準的系統,有一個配水管網,可以讓工業盡可能的優先使用再生水,我覺得未來台灣,不只是解決水資源的問題,同時也可以解決很多包括我們環境生態系統的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