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根據2019年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導因於幽門螺旋桿菌的胃腺癌人數已逐年下降。臺大醫院曾於台北主辦全球胃癌共識會議(Gut 2020),也與消化系醫學會及國民健康署合作建立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與治療的臨床指引,這些努力不僅對社會有具體貢獻,也深具國際影響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工智慧醫療系統 有助於偏鄉醫療服務
近年來,臺大醫院持續發展智慧醫療,使用醫療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端傳輸等技術,加速新興科技的落地應用。以胃癌防治為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發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胃萎縮及腸組織化生,改變了「胃相」,不良的胃相與後續的胃癌風險息息相關。而傳統的胃相判讀需要胃鏡組織切片及病理科醫師來確診,實曠日耗時,為了克服這個問題,臺大醫院在醫療整合資料庫與智慧醫療中心的通力合作下,使用海量資料進行人工智慧模型開發,可以直接由胃鏡影像來精確判斷胃相。
此系統結合了醫療大數據、智慧醫療、以及遠距醫療的數位化創新,讓人力和資訊設備都缺乏的馬祖連江縣立醫院,可以得到和在臺大醫院內同等級的醫療協助及資訊運算資源,預期日後多角化研發將可以協助第一線醫師對不同疾病下更正確的診斷。
開發難治型處方 胃癌發生率降低
臺大醫院也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與衛生福利部的支持下,由院長吳明賢整合國內多家醫學中心,共同成立台灣胃腸疾病與幽門桿菌臨床試驗聯盟,執行多中心臨床試驗,並進行幽門桿菌篩檢,結果顯示台灣目前成年人的幽門桿菌盛行率已從30年前的60%,降到30%,在孩童更降到10%,胃癌的標準化發生率也持續下降。
在過去幾年醫療團隊開發了高療效的第一線治療處方,可達90%以上的除菌率,近年來更投入於難治型幽門桿菌第二線及第三線救援治療處方的開發,依據團隊最近的研究成果顯示,含鉍劑的四合一療法,以及含左旋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的四合一療法,在幽門桿菌第二線的治療,可分別達到93%(245/264)以及90%(246/273)的根除率。對於第二線除菌失敗者,則以另一種處方作為救援治療,最終兩組的累積除菌率分別可達97%(255/264)以及96%(261/273)。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63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