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望台灣與東南亞藝術未來 疫後計畫一次看

▲扮演東南亞和台灣藝文橋樑的國際生活藝術組織的湄公河文化中心。(圖/Mekong Cultural Hub 湄公河文化中心提供)
記者賴正琳/綜合報導-2023-01-24 10:10:00
隨著台灣疫情趨於穩定,和各國政府與民間恢復交流,其中,台灣和東南亞之間的藝文交流也正如火如荼展開中。扮演東南亞和台灣藝文橋樑的國際生活藝術組織(Living Arts International)湄公河文化中心(Mekong Cultural Hub),從2018年起與文化部建立夥伴關係,在台灣設立辦事處運作,聚焦於台灣、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及越南等量個國家的藝文工作者,促進他們建立網絡、拓展對彼此的了解、交換專業知識和在地經驗,進而可能進行跨區域的合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記者專訪計劃統籌李慧珍,她透露在2023年,會有更多的項目將逐步推進。李慧珍表示,組織即將邁向第二個五年,也已經反思過去的經驗,邀請許多夥伴給中心意見回饋,重新盤整好資源,提出了新的五年藍圖。

李慧珍説,2023年開始計畫的規模和方式當然有進階版,例如網絡的推展和活絡,將資源或機會推廣與推薦給更多藝文工作者。在未來的五年,將陸續推動與六個國家的民間藝文單位合作,以夥伴關係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一個亞洲的藝術與社會的網絡。

▲未來將把資源或機會推廣與推薦給更多國際上的藝文工作者。(圖/Mekong Cultural Hub 湄公河文化中心提供)
至於專業交流計畫也在未來的五年,整合為透過前期線上的方式彼此學習、交流專業經驗以及獲得特定主題的培訓,會影響下一個階段,讓已經準備好的專業工作者,也有機會將他們的交流與學習實際運用,也將應用到實際的跨國合作方案中。整體來說將整合專業交流與學習,以及實際的實踐,並混合了線上與實體的模式運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慧珍表示,加入中心後,曾實地前往金邊、暹粒、河內、永珍、曼谷、仰光、曼德勒等城市工作,充分感受到巨大的文化差異,統籌上有非常多的衝擊和挑戰。「即使我有多年的劇場工作經驗和藝術文化工作的經驗,過往也有在大學教書十年的經驗,且有多次的國際合作的經驗。我仍感到自身實在太不足了,不過我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加上對我來說有價值的事情,都讓我好奇無比。這些不足剛好使我更有意識地假設「我知道的都只是參考」。每一件事情、每一個人,都是新穎的、獨特的,我需要以不預設立場、但是堅守核心價值和工作目標的方式,面對這些複雜的挑戰。而這些不足,也使我充滿了天天都在學習和進步的感受。」當自己成為推動台灣和東南亞藝術交流的計畫統籌,李慧珍表示自己時常開始保持一顆勇於接觸挑戰和差異的心,不會輕易否定或反駁夥伴的意見,而是以傾聽和理解的態度,嘗試將不同的文化工作者統籌於一塊,並討論出可能的跨國藝術交流成果,並從2023年開始,加入更多實體合作和交流環節。有興趣探索更多資料,都可以前往湄公河文化中心官網獲取第一手資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