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活藝術組織(Living Arts International)的湄公河文化中心(Mekong Cultural Hub)自2018年與文化部合作,進駐台北空總掛牌營運。在全球疫情衝擊情況下,仍積極促進跨區、跨文化交流能量,善用線上模式推出社會參與式藝術的跨國專業交流計畫。當記者專訪計劃統籌李慧珍,她表示一開始的困難處比想像中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柬埔寨、寮國、越南、緬甸、泰國和台灣的藝文工作者存在著語言、文化和生活的差異,尤其,李慧珍發現即便台灣和這五個國家十分鄰近,但在近代的實際情況是,這五個國家的藝文工作者,對於彼此的理解、交流合作的經驗,其實是非常少的,甚至有些有區域國際經驗的藝文工作者,他們往來的對象,可能是更遠的歐洲、美國、澳洲或是東亞區域。
「這六個國家間對於彼此的理解與往來經驗,都是相對少的,不是只有台灣感覺好像跟湄公河很不熟,湄公河流域的國家對彼此間以及對台灣的人文藝術也相當陌生。其實這也是我們組織關心的,也因此很多計畫都是在回應這個現況。還有,我們因為也理解這個區域的國家存在對資訊敏感度與審查制度的不同,各國藝文工作者能夠進行多少的自由表達,能否有維持專業藝術工作生計的模式,還有哪些管道可以觸及相關的資源與合作機會等等。」李慧珍說。擁有劇場工作經驗超過二十年的她,因緣際會下接觸湄公河文化中心,並決定投入其中,為跨國藝文工作者與社會作出貢獻。
▲各國藝文工作者參與交流。(圖/Mekong Cultural Hub湄公河文化中心提供) 「透過與台灣文化部,以及與數個國際非營利組織的夥伴關係和支持,我們扮演橋接與媒合的角色,讓台灣往來與合作相對比較少的這個區域,能夠活絡起來。台灣在國際地緣政治上的困難,也許更能提醒我們是世界公民,是全球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們更將眼光拉到亞洲、拉到世界;透過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在這個鄰里關係般的區域,扮演一個積極的、貢獻性的、合作性的角色,透過文化性的往來,作為橋接者、前行者、貢獻者,以及尊重彼此的夥伴,所謂往來與合作,不是只有資本概念的交換與對價,文化上的交換及互通有無,是我們可以攜手面對的。目前許多國家都有社會對立與分裂日趨嚴重的現象,藝文交流成了可能和解修復與減少傷害的方法。」
李慧珍加入組織的第一個大計畫是名為SEAD的文化領袖計畫,台灣辦事處和英國文化協會東亞文創辦公室共同策劃、經費提供及辦理的方式,約定雙方投入資源進行三年的合作計畫。公開徵選來自十個國家的十位藝文工作者,參與為期一年的Fellowship計畫,其中參與項目的十個藝文夥伴,有機會交流互動、認識彼此,演練小型的跨國的創造和合作,也有對外分享他們的學習和經驗的機會,最後階段是一起回顧、反思這整個經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慧珍指出,「我們期待培育更多的文化領袖,具有永續發展的關懷,以各自的藝術文化方法實踐與實現他們的理想和願景,透過跨域合作,擴大藝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