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健康 洪素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視「缺人」、「越藥」危機,兩大醫學會示警:後疫情時代,「別讓感染科醫師被清零!」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日前共同提交建言書,直指台灣感染專科缺人、缺藥情況嚴峻,不僅第一線醫療人員以韓國人力的六分之一為病患感染風險把關,新藥引入也僅有國際三成。長此以往,未來抗藥性細菌風暴來襲、恐將無力因應。
兩大學會建議導入「抗生素整合照護計畫」,透過「抗菌藥物使用暨抗藥性照護評估量表」,由感染科醫師針對需要使用創新以及高度管制性抗微生物製劑的患者,評估後精準給藥。並將量表評估過程納入作為健保支付項目,合理化評價感染科醫師專業貢獻度,別讓感染管制被視為「成本」管理。
後疫情時代 迎戰抗藥性風暴 有賴完善人力配置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新冠疫情初期,因為對此病毒不了解,有研究發現,雖然繼發性細菌感染不到一成、但住院患者卻有將近八成被投予抗生素。抗生素未能合理使用,再加上短期間大量病患湧入、醫療能量備載不足,無法落實感染管控措施,以致部分國家抗藥性細菌占比急速攀升。
比較我國2022與2021醫院抗藥性菌檢出佔比,則沒有像國外一樣大幅攀升。以碳青黴烯類具抗藥性的綠膿桿菌(CRPA)為例,相較前一年抗藥性增幅為3.5%-4.9%。
不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黃建賢指出,從區域醫院與醫學中心兩者相較可發現,原本人力相對不充足的區域醫院,微生物抗藥性情形明顯在今年這一波疫情中惡化,區域醫院部分抗藥性細菌今年增加幅度將近是醫學中心的十倍!
黃建賢解釋,「超過五成區域醫院感染科醫師只有一人、有些甚至根本沒有感染科醫師,平時勉強運作,疫情下便難以調度,也因此出現區域醫院抗藥性問題比醫學中心嚴重的特殊現象。」
但目前卻看不到人力回流的轉機!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張峰義指出,近年感染科專科報考人數從最高46人降至去年只剩20人,但可預見未來幾年退休人數最多可能一年高達29人。「新血進不來!但可預見接下來幾年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如果繼續下去、人力持續負成長。恐怕先被清零的會是感染科醫師。」
為什麼進不來?除了「錢少事多,有功無賞,打破要賠」,「原本一人當三人用、疫情期間一人當十人用!」也使得這波疫情之後,非但沒有如SARS般吸引新血投入,反而讓部分人選擇開業去。
至於這次學會在建言書中導入「抗菌藥物使用暨抗藥性照護評估量表」,除了希望合理評價感染專業,有利專業人力回流、讓人力配置更合理之外;另部分則是希望能透過精準個人化抗生素使用與管理,控制藥物使用、減少死亡與抗藥性細菌風險、提升照護品質。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指出,抗生素治療就是精準醫療,不但要對症下藥、因人而異還要因時制宜,除了要及時診斷、選擇最佳用藥與合理劑量,也要適時降階治療。
但很多抗生素並非感染科醫師使用,「當年抗生素界藍波出來時,因為效果很好、很多人開,結果就是現在檢出許多對藍波有抗藥性的細菌。」所以,導入量表就是希望能在專業把關下、對創新抗生素更能審慎合宜使用,希望能延緩抗藥性細菌發生、避免未來無藥可用。
醫師們強調,這樣的措施不只是對病患品質好,無形中減少的照護醫療支出,對整體社會都有助益。此外,即便導入量表後一年約需支付六億評估費用,但相對因為抗藥性菌感染降低、能省下相關醫療支出近二十億。可說是一個病患、醫師、健保與社會四贏的措施,盼能獲得政府助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