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兩岸局勢緊張、中美對抗、去台化議題頻傳,加上台灣優秀的半導體產業,使得國際間逐漸認識台灣,在供應鏈重組,各界憂心台灣危機重重之際,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暨台灣研究中心副院長暨執行長連賢明今(9)日卻說,他看見投資增加、國內品牌契機以及就業薪資上漲等3項發展契機,強調台灣反而要善用「被世界所關注」的這股力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經院今日舉行「2023年經濟展望論壇—全球景氣震盪之挑戰與契機論壇」,與會人士憂心中美對抗、兩岸局勢緊繃,台灣無法明哲保身,更不用說能夠左右逢源,此一情勢恐衝擊國內經濟表現,連賢明卻表示,他反而看到台灣的發展契機。
首先,他指出,近年來,大家都在講「中美對抗」、「台灣夾在中間會很慘」,最近甚至因為台積電赴美設廠,引發「去台化、人才被掏空」的議題,但卻未曾發現,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的投資卻加速。
連賢明解釋,觀察台灣從2018年第1季到2022年第2季的固定資本形成,發現台灣的投資不斷增加,且大部分的投資並非來自政府的前瞻計畫或公營企業等,而是來自民營企業,特別是針對台灣前10大的上市櫃公司的投資。
再者,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之際,台灣的研發金費也在上升,「其實整個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台灣是受益的,台灣的確被世界認為是個可信賴的供應鏈。」
第二,兩岸關係緊繃,但反而是發展品牌的好時機。他指出,英國雜誌《經濟學人》連續3年表示「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但其實自2018年,中美對抗以後,台灣上市櫃公司的毛利率不斷在攀升,大約是在15%至20%這個區間,「台灣這段時間難得開始有機會可以站到世界舞台,這是很好的契機。」
過去,世界不太認識台灣,台灣想要打品牌國際知名度非常困難,「現在反而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可以去思考如何運用國際在看到台灣新聞的時候,台灣品牌如何藉此提高附加價值以及能見度,讓世界慢慢認識,進而重視品牌商品品質,而不是一提到「來自台灣」的商品,僅想到「CP值很高」而已。
第三,勞動市場緊繃,帶動就業薪資開始上漲,連賢明說明,過去20年來,「台灣的勞動薪資未能有成長」成為最為人詬病的地方,有一部的原因是由於企業在外投資,反觀卻無法吸引國外投資來台,這幾年,勞動市場緊繃,「反而有可能帶動薪資成長。」
目前國際大廠在台的研發中心約30家,其中有9家是近2年首次在台設立,而外商在台研發投資金額於今(2022)年創下歷史新高,達新台幣243億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賢明指出,假設可以透過國際科技大廠來台投資,將勞動需求提升,特別是技術工的部分,可望拉抬薪資,「反轉台灣20幾年來停滯的薪資成長。」
他最後強調,台灣因中美對抗、地緣政治因素而被世界所關注,台灣反而應該要去善用這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