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8日專電)歐洲智庫學者今天在座談會上表示,近來歐洲和中國對彼此的認知與現實脫鉤,尤其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後彷彿活在平行世界,期盼雙方回到現實,避免錯誤期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民主實驗室6日起在柏林舉辦「中國在世界」(China in the world)會議,討論中國如何擴大影響力,大會今天在發布「中國影響力指數」(China Index)前,邀請捷克、德國、北馬其頓的學者回顧與展望歐洲與中國的關係,座談會全程在YouTube網路平台直播。
捷克智庫「解析中國」(Sinopsis)創辦人馬定和(Martin Hála)表示,從立陶宛等國相繼退出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來看,中國對中東歐的外交可說相當失敗,各國不再相信與中國來往能帶來實質的經濟好處。
至於中國滲透的問題,馬定和認為,中東歐國家民主化時間還太短,與其說是中國的影響,不如說體制和機構本身的韌性還不足。
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中國內政專家德林豪森(Katja Drinhausen)表示,過去3年來歐洲和中國的高層由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幾乎沒見面,雙方的認知和期待與現實脫鉤。
她舉例說,中共20大期間,歐洲以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統治的中國將更願意妥協,忘了維繫中共統治才是中國內政和外交的真正動力;反之,中國方面以為歐洲只想跟中國維持經貿關係,不理會新疆、香港、台灣等政治問題。
德國政府智庫「學術暨政治基金會」中國問題專家瓦克爾(Gudrun Wacker)也說,俄羅斯出兵烏克蘭以來,歐洲和中國彷彿活在平行世界,中國自以為中立,沒意識到這場戰爭對歐洲帶來深刻影響,雙方的落差愈來愈大。
不過,相較於歐洲其它國家,巴爾幹各國對中國擴大影響力比較沒有疑慮。
北馬其頓智庫ESTIMA負責人克斯蒂諾夫斯卡(Ana Krstinovska)表示,巴爾幹對中國的好感在賽爾維亞等國甚至有增加趨勢,民意樂於與中國發展關係,相信中國能帶來機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展望歐中關係,德林豪森期待歐洲和中國未來有更多對話,回到現實,避免錯誤期待。
馬定和認為,歐盟內部中國政策分歧,需要有策略才可能行動一致,由於歐洲和中國的體制競爭有加劇跡象,長期來看雙邊關係將變糟。(編輯:郭中翰)11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