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個資外洩頻傳!各國政府祭「抖音禁令」大規模開鍘

▲TikTok是全球用戶增長最快的社群媒體,迄今下載次數已接近40億次,但屢次傳出個資外洩與威脅國安的疑慮讓各國政府紛紛祭出限制令。(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楊智傑/綜合報導 -2022-12-08 17:21:13
中國短影音平台TikTok屢次傳出個資外洩疑慮,根據中國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北京當局是有權取得該平台從用戶身上蒐集大量數據資料的。由於擔心用戶個資落入中國政府手中,TikTok已受到英國、美國等世界各國政府的審查,我國數位發展部也明確宣布,包含抖音、TikTok(抖音國際版)及小紅書屬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已限制公部門資通設備及所屬場域使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TikTok母公司是位於中國北京的字節跳動(ByteDance),過去被許多學者專家提醒有資訊外洩疑慮,直到今年美國媒體《BuzzFeed》獨家揭露取得的內部會議錄音,員工坦言用戶非公開的個人資料包含姓名、生日、電話號碼等,「(數據)什麼的在中國都看得到」,而且中國工程師擁有最高權限,可取得所有用戶的敏感數據。

▲TikTok員工坦言用戶個人資料與蒐集來的數據,基本上中國員工都可以查看。(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儘管TikTok極力與母公司字節跳動和抖音切割,強調資料都儲存在美國,中國官方絕對沒有權限能接觸或取得美國本土用戶的個人資料,但其母公司屢次和中共黨政軍有高度關聯,始終無法獲得歐美各國真正信任,報導曝光前各國就已經對其資安擔憂,也促進了各國對TikTok祭出限制性規範,美國更有不少議員與州政府高喊全面禁用。

美國

從前總統川普至現任總統拜登執政期間,美官員數度對TikTok資安提出疑慮。川普就任時期曾簽署行政命令,揚言封殺TikTok,其國務卿蓬佩奧也表示禁令將不會只針對特定企業(指TikTok),而是任何與中資相關的資安問題都會納入考量;不過拜登任後以該命令未合理執行為由,於去年6月撤銷,同時簽署了一份新規定用以應對這些「國外應用程式」,Tiktok與華府雙方目前陷入膠著僵局,協議基本同意TikTok的美國用戶數據,將存儲於甲骨文公司設在美國的伺服器,限制TikTok直接取得相關資料。

▲川普就職期間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企業與 TikTok 母公司字節跳動及 WeChat 母公司騰訊進行交易;拜登雖撤除該命令,但華府與TikTok雙方協議仍維持僵局。(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包含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資深共和黨成員卡爾(Brendan Carr)、聯邦調查局局長雷 (Christopher Wray)等專家都一再指出,用戶個資流入中國的風險恐怕危及國安,要求政府全面禁用TikTok避免對美國國安造成隱患,維州民主黨參議員華納(Mark Warner)和佛州共和黨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也試圖推動立法,禁止TikTok等與中共有高度關聯的社群媒體公司在美國營運。

美國軍方在2020年就以國安威脅為由,祭出抖音禁令,要求與政府有關的所有裝置一率禁用,也呼籲軍方人員及家屬私人手機移除TikTok;目前也有5州政府下達了TikTok禁令,包含南達科他、南卡羅萊納、馬里蘭、威斯康辛州以及今加入的德州,這些州政府要求各局處主管徹查和宣導,禁止下屬在公派設備上使用TikTok,範圍包含手機、筆電、平板電腦與桌上型電腦。

英國

英國議會在今年8月關閉TikTok帳號,原因是有議員針對用戶資料風險提出憂慮,9月時英國又發現TikTok可以在未經父母同意的情況下,取得13歲以下兒童的數據,違反了英國的數據保護法,因此可能遭到開罰2700萬英鎊(約新台幣9億2600萬元),今年11月初,TikTok也坦承中國部分員工有權限取得英國及歐盟用戶個資,加深了英國各界對數據與個資的擔憂。

澳洲

不只美國、歐洲等用戶數據被看光光,澳洲媒體「金融評論」報導揭露,TikTok的中國員工同樣可以取得澳洲用戶數據,TikTok澳洲公司也承認中國員工可以查閱澳洲用戶的數據,但強調絕不會向中國政府提供相關數據。

隸屬情報安全聯合委員會的澳洲參議員派特森(James Paterson)對此便向TikTok澳洲公司高層質詢用戶數據安全,並指責政府若無法解決與中國社交平台有關的國安問題,那麼就該在澳洲全面禁用TikTok。澳洲財政部長查默斯(Jim Chalmers)也認同,並警告用戶使用時TikTok該謹慎小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印度

印度則是在與中國邊境對峙交惡過後,早在2020年就以「國安與國民隱私風險」為由,宣布包含TikTok、微信與百度在內的59個中國APP正式被「封鎖下架」,儘管印度有超過1億人都是抖音的活躍用戶。而在印度政府禁止最熱門的短影音平台過後,民眾改用印度自家開發的類似短影音平台,因為有多個本土語言版本,在地用戶反而越來越多,甚至吸引Google、微軟(Microsoft)和推特關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