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博館、台電合作 「島.電生活特展」一覽電力時代樣貌

▲國立台灣博物館今(5)日於南門館舉辦「島.電生活-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開幕典禮。(圖/記者李琦瑋攝,2022.12.05)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2022-12-05 17:02:01
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博物館今(5)日於南門館舉辦「島.電生活-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開幕典禮,展覽以「電力與文明」為主題,透過「台灣來電」、「電的供給與需求」、「生活與電」及「電的成本」等單元,介紹台灣進入電力時代後的文明發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電生活特展」由台灣博物館及台灣電力公司合作策展,融合了台博館對土地、自然環境及永續議題的論述,以及台電公司對電力在台灣發展的脈絡經驗。從第一盞電燈亮起、電廠及電網設立,到再生能源開發,由歷史的角度來看電力引進台灣後人民生活方式產生的劇烈變化,並透過60餘件展品及160餘件珍貴的影像呈現電力發展在台灣土地上各時代的樣貌。

▲島.電生活特展展出陳澄波的水彩作品「水源地附近」,以及日本畫家小澤秋成的「台北風景」。(圖/台電提供)
台博館長洪世佑表示,「島.電生活-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主要呈現二十世紀開始是電力嶄露頭角的時代,台灣在日據時期,帶入電力,對台灣現代化過程產生的影響、對環境生活產生的劇烈變遷,除了台電公司出借文物展示外,也向陳澄波文教基金會借來陳澄波的水彩作品「水源地附近」,以及台博館典藏日本畫家小澤秋成的「台北風景」,藉由畫作上的電線桿、電線交織、發電廠等電氣設施所構成的視覺景觀,畫家筆下的線條和色彩堆疊出的現代化的城市,呈現當時人民對於現代化的追求,以及都市化背後對傳統景觀變遷的反思。

洪世佑說,目前企業界特別重視ESG(環境保護、環境保護、公司治理),因此台博館除了跟台電合作外,未來將與更多企業合作策展,包含環境保護、地球永續、生態多樣性等議題。

台灣電力公司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目前台灣追求再生能源比例大幅提高,藉由展覽可知100年前,台灣就做到了,當時最主要發電來源是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是調度用、補充性電源,經過了100年,現在經濟部、台電致力於再生能源發電重新復甦,成為占比最大的發電模式,火力發電再度成為配合工具。

台電說明,此次特展序曲中,由陳澄波1915年創作作品「水源地附近」透過電線桿街景展現當時電力已進入生活的樣貌;畫中有煙囪的紅色建築即為同年完工的台北預備火力發電所,也是台北市區首座具規模的發電廠(裝置容量950瓩),現為台電綜合研究所。

主題二「電的供給與需求」亦首次對外公開1929年由台電前身、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製作的「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計畫圖」以及1937年的「日月潭發電廠相關設施分佈圖」,一窺日月潭發展歷史。

▲特展結合動畫互動影像,可感受不同年代因電力帶來的生活景象變化。(圖/記者李琦瑋攝,2022.12.05)
特展主題三則以從古至今各類照明器具呈現電力對生活的影響,如台灣早期電燈尚未普及的年代,主要以油燈、蠟燭、電石燈等作為夜間照明工具,其中現場展示的電石燈,在過往藉由上座盛水向下滴漏,讓水接觸放置於下座、主成份為碳化鈣的電土產生氣體,進而點燃噴火嘴作照明所用,更可透過水流速度調整火光大小,亮度比油燈、蠟燭高出許多。另展場亦結合動畫互動影像,可感受不同年代因電力帶來的生活景象變化。

▲兩位藝術家跨國合作,運用歷年具代表性的14顆電表,打造互動裝置「島電風景」。(圖/記者李琦瑋攝,2022.12.05)
展覽的結尾以藝術裝置「島電風景」與前輩畫家的畫作對話,展區內融合台電公司典藏的電表,透過編織隱喻電網,藉由光的視覺轉變,反映人的心裡對自然環境的歸屬感,以及文明與自然的循環關係,引導民眾反思台灣來電後的百年期間,人與人、人與土地間的關係。盼經由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讓人們理解過去,反省當下,也展望未來。

▲特展展出超過百歲的全台第一顆電表。(圖/記者李琦瑋攝,2022.12.05)
台電表示,此次特展同步展出超過百歲的全台第一顆電表,並由擅長沈浸式創作的范賀碩與來自英國的Blaine Whiteley兩位藝術家跨國合作,運用歷年具代表性的14顆電表,結合數位聲光特效打造互動裝置「島電風景」,讓參觀者彷彿瞬間跨越台灣來電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文生說,其實最早台電在算電費,是用燈泡來計算,「一顆燈泡多少錢,因為電表太貴,安裝電表不划算,算燈泡比較快。」

「島.電生活-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自即日起至2024年4月7日(週一休館)於台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展出,而門票20元可同時參觀該館其餘常設展及特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