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官方多次提台海穩定 學者:台法關係大突破

▲今年法國官方提到台灣與台海的次數前所未有,顯示政府意識到台灣議題重要性。示意圖。(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中央社-2022-12-01 09:19:08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30日專電)回顧台法關係,學者博達安指出今年法國官方提到台灣與台海的次數前所未有,顯示政府意識到台灣議題重要性,為一大突破;對於法中關係,他表示不會回到過去的天真與期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9日獲頒「全球留台傑出校友獎」的法國智庫戰略研究基金會(FRS)台灣安全暨外交計畫主任博達安(Antoine Bondaz)接受中央社專訪,分析歐盟與台法進展、法中關係重新定義與中國抗議浪潮。

博達安說,今年台灣被法國官方提及與關注的程度前所未見。2022年2月,法國在印太戰略文件中點名台灣;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9月1日對法國外交官的演說上首次提到台灣與台海;11月公布的最新戰略報告中也提到台海穩定。

「過去幾十年法國官方都忽略台灣,如今一再提及台海穩定,這是很重要的一項突破,如今問題是如何繼續向前推進,具體支持台灣。不過法國政府確實已意識到台灣議題,我認為是相當正面的。」

對於台灣九合一選舉執政黨挫敗,博達安說,法國對他國地方選舉向來較不感興趣,但這次選舉顯示台灣是民主政體,有政黨輪替,從外界看來這是好事,是民主的體現。再者,法國更在意會帶來外交影響的總統大選,尊重對地方選舉結果,不對此評論。

歐盟與中國關係似乎正在緩和、復甦,11月中旬馬克宏於印尼峇里島20國集團(G20)峰會場邊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不僅恭賀習近平連任,更語出驚人表示,盼中國作為俄烏戰爭「協調者」,讓各界擔憂中國以利益成功分化歐盟,歐洲對中國的「天真」可能故態復萌。

博達安表示,馬克宏的目的並非真的要中國成為「協調者」,而是要間接施壓印度,例如希望印度支持12月13日巴黎舉辦的援助烏克蘭會議,「總統馬克宏對中國並不天真,知道沒有這麼簡單,也不認為問題能由中國解決」。

他分析,法國對中政策沒有根本上的轉變,只是「願意向中國展開機會之門,告訴中國若錯失機會,那就是你們的問題」。

繼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11月初、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12月1日訪中,馬克宏也預計將於明年初訪問北京。記者詢問歐洲對中國態度是否回到2019年之前,博達安與蕭茲和米歇爾團隊皆有聯繫,他坦言歐盟在訪中等外交策略上有宣傳上的失誤,不僅安排欠妥,時機也不恰當,但歐中關係並沒有實質改變。他也提醒,出訪中國是很正常的,重點是時機與動機。

他指出,2023年是法國印太戰略很重要的一年,規劃訪問許多印太國家,包括印度、中國、日本,中國只是其中一站。而馬克宏於30日抵達美國華府進行國是訪問,行程在北京之前,「順序也是重點,2018年馬克宏印太地區首站是中國,這次則排在印尼、泰國與美國之後」。

馬克宏出訪動機之一是重新平衡雙邊經濟關係,還有氣候變遷等議題,「但總言之,法國對中國的期待已不如以往」。

博達安分析真正問題在於如何多角化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台灣與歐洲都一樣,且台灣對中國經濟依賴更甚。我們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不僅費時,需要政治意願,也有經濟成本,因此歐洲與台灣需要對話,討論如何進一步合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面對中國白紙運動與民意沸騰,記者詢問抗爭浪潮能否持續。博達安分析,中國民眾對抗疫政策非常憤怒,但不認為抗爭能長期維持,因為中共將盡全力阻撓事態擴大,導致運動組織上有困難。

儘管如此,這次示威令人印象深刻、出乎意料,且具有象徵性。中共內部可能已預料民意爆發,但一切措施卻因抗疫與政治控制而僵化、無法調整,「中國共產黨作繭自縛」,不過抗爭能否進一步擴大,他抱持謹慎態度。(編輯:郭中翰)1111201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