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蔡誠報導】就像器械用久會故障、建築物未打理會斑駁,我們體內的心臟每分每秒都在運作,其實也會「年久失修」!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內科學科教授陳嬰華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近九成起因是退化。「年紀增長,瓣膜會逐漸鈣化,門打不開,血液就送不出去,進而影響全身上下各器官的供氧狀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主動脈瓣狹窄三大症狀分別為胸痛、暈厥及心臟衰竭,根據流行病學相關統計顯示,若患者出現胸痛情形,平均存活時間為五年;暈厥則是三年;而若被診斷為心臟衰竭,平均存活期僅餘兩年。陳嬰華教授強調,單純以藥物治療並無法改善瓣膜鈣化情形,如果演變到心臟衰竭,仍未及時以傳統開胸手術或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R)等方式積極治療,一年死亡率高達五成。
七旬病友因擔憂遲未動手術 突失呼吸心跳
值得一提的是,年長者雖為主動脈瓣狹窄好發族群,但同時,也是對於疾病認知及醫療新知最不敏感的族群。年逾七旬的主動脈瓣狹窄病友盧女士,以自己至鬼門關前走一遭的切身經驗,呼籲病友及時接受手術治療。
盧女士說,自己知道有主動脈瓣狹窄的這四年來都是固定回診拿藥,但即便有按時服藥,仍時常感到頭暈、胸悶,且走路沒多久就氣喘不已,去哪裡都需要有人陪,也因此,丈夫幾乎是時刻陪伴在旁。「陳醫師有跟我說過,如果這樣繼續下去不動手術的話,可能會猝死,但我年紀也大了,擔心手術有風險,又怕痛,所以遲遲沒有動手術…」。
沒想到某日外出時她突覺身體劇烈不適,擠出身上最後一點力,請丈夫趕快送她到醫院,在送醫途中就沒了呼吸,緊急至鄰近醫院急診室搶救。家屬緊急連絡台北榮總團隊,隔日即轉院,並快速安排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別再白擔心!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免開胸
傳統開胸手術顧名思義需由外科醫師操刀將胸骨鋸開,把患者退化的瓣膜切掉,縫上新的生物瓣膜或人工瓣膜,傷口約莫長達20公分,對年長者來說,恢復需耗費大量體力與時間。不僅如此,陳嬰華教授指出,由於傳統開胸手術要全身麻醉、插管,還需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故後遺症的發生機率也較高,如心肌受損或因血壓劇烈起伏,造成腎臟功能受影響等。
而所謂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是從鼠蹊部股動脈延伸進導管,透過導管將人工主動脈瓣膜送至受損瓣膜處進行瓣膜置換。由於傷口小,僅需局部麻醉且無需插管,以台北榮總為例,有時整個手術僅花費不到半小時,且患者手術結束即可清醒,對患者而言負擔較小,同時對醫師來說,也能更快速得知術後是否有併發症產生。陳嬰華教授笑說:「因為術後很多患者看不到傷口,還會懷疑到底有沒有動手術,難以想像自己的瓣膜就這樣短短時間內『煥然一新』。」
起初相當擔心動手術的盧女士,在手術順利完成後,僅兩週就順利出院,過程中幾乎沒感受到疼痛,直呼自己過去真是「白擔心」!現在也不再時刻感到胸悶與呼吸不順,笑逐顏開,整個精神都好了起來。
因應各種手術突發狀況 北榮多科別合作降低風險
陳嬰華教授提到,不論是傳統開胸還是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術前都需經過電腦斷層審慎評估,確認患者血管狀態。而台北榮總作為全台第一個成立瓣膜團隊的醫學中心,不只是心臟內外科團隊,整個手術過程會與麻醉科及神經醫學科等多科別共同協作,更能及時因應各種突發狀況,給予患者最好的治療。
「對於這類病人來說,耽誤個三、五分鐘,有時就是生死之間了」,陳嬰華教授也呼籲,主動脈瓣狹窄患者需更加意識到疾病的風險,才能避免突如其來的憾事發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592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