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防衛隊1/習近平連任後兩岸終開戰?全民防衛呼聲起

記者李詠平/專題報導-2022-11-26 12:00:00
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20大)在10月底落幕,會中通過首度將「反台獨」寫入黨章,總書記習近平更在開幕式強調,「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台海局勢升高,讓「兩岸終須一戰」幾乎成了國際共識,加上烏俄戰爭的啟示,讓不少人都反思,台灣是否已做好準備?除了國防部外,民間有不少團體都在積極準備,包括壯闊台灣、黑熊學院等,希望能整合民間與國軍戰力。不過國防部對於民間籌組國土防衛隊的構想,卻一直都抱持冷處理的態度。積極推動不對稱戰略防衛構想的前參謀總長李喜明都感嘆,國防部不採納、不出面引導又不願主導,只會讓敵人看笑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軍人力狀況
盤點目前台灣兵力,根據國防部2018年公佈的規劃總員額數為21.5萬人,如果扣除維持員額和文職、聘雇人數,常備部隊正式軍職編制為18萬8千人。時任國防部長嚴德發在立法院說明,希望其中9成為志願役,也就是說志願役士兵招募目標為16萬9千人,預計2020年達標。不過截至去年8月為止,志願役官兵數為16萬2282人,距離嚴德發預估時間多了將近一年,募兵仍未達標。詳細檢視,有些部隊的士官、士官或軍官數量更不到編列員額的8成。今年立法院針對2023年國防部的預算評估報告中都指出,國軍士官人力長年「未臻適足」,恐不利建軍備戰,應予以重視並改善。

若兩岸真的開戰,徵召的第二順位----後備部隊,目前列管人數為222萬4千人,不過屆時將優先徵召退伍8年內的後備軍人(約58萬人),根據全民防衛動員署評估,國軍戰時第一波動員會達到33萬7890人,約為6分之1的後備兵力。

另外國防部自2017年開始招募的一年制短期「後備戰士」,招募志願役期屆滿且有意願的軍人定期回營訓練,編制列為現役軍人。雖然也是戰時兵力的一環,但從開始施行至今,每年招募員額(浮動)和實際入營人數都在三位數上下。舉例來說:明年(2023年)國防部開出員額為100人。無固定兵力來源以及人數不多,都難以列入可靠兵力來源,加上近年來招募計畫大多未達標,對此立法院在剛出爐的預算評估報告中,也提出後備戰士制度應該要「通盤檢討」。

反觀對岸的軍備現況,根據英國BBC今年8月的分析指出,解放軍軍力為203萬5000人,無論是陸、海、空軍兵力,我國相較於中國尾數都少個零,也就是差距超過10倍以上,戰機、潛艦或軍艦數量也都相差4倍至14倍以上。兩岸軍力懸殊的情況下,外媒也不看好台灣能單靠一己之力抵抗中國入侵。中國除了軍備佔上風外,併吞台灣的野心也不斷膨脹。

烏俄戰爭開打 台海煙硝味起

從今年2月俄軍在烏克蘭開出第一槍,到20大後習近平全面掌權,戰爭的可能性觸動國人對戰爭的焦慮感,從政府到民間,自我防衛的議題討論度也突然升溫。由民進黨北市黨部前主委吳怡農創立的壯闊台灣聯盟,從2020年就開始舉辦的《後盾計畫》中對一般民眾開設的緊急應變課程,在烏俄戰爭爆發後,詢問度和關注度都直線升高。

長期在台灣開辦空氣手槍訓練課程和比賽的《 IDPA國際手槍協會台灣俱樂部》受訪時也表示,從今年烏俄戰爭爆發開始,詢問課程的人數就有顯著增加,而8月時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引發的台海局勢升溫,詢問空氣槍課程的人數更有明顯上升。同時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宣布捐出30億元加強國防、和反制中國對台認知作戰,顯見民間從個人到組織都開始思考,如何面對台海間可能發生的戰事,甚至捐錢出力著手準備。李喜明也針對整體國防政策提出想法,他從2020年就開始倡議「國土防衛隊」的概念,今年因為烏俄戰爭重新受到關注。

烏克蘭今年一月才成立的「國土防衛隊」,在對抗俄軍時發揮的戰力驚艷國際社會,但這支防衛隊最一開始其實跟政府軍互不相干。烏克蘭國土防衛隊的前身是從2014年烏東的頓巴斯戰爭開始,民間為了抵抗當地親俄分子而自發性組成的人民志願軍,雖然這些志願者在當時幾乎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但由於加入志願軍的人數越來越多,該年底烏克蘭國防部長命令各地的地方作戰營編入正規軍編制內。

接下來的8年間,烏克蘭這批志願者除了自己的全職工作外,利用週末持續接受軍事技巧、武器運用、急救、刀刃搏鬥、緊急避難等訓練。這次兩軍對戰中,烏克蘭非專業的國土防衛隊與正規軍協同作戰展現的韌性和防衛能力,是否能有台灣借鏡之處?台灣需要這樣的志願軍嗎?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揭仲說,其實美方會要求台灣建立不對稱作戰、強化國土防衛能力,是因為美國評估共軍跨海進攻雖然有限制,但兵力仍佔絕對優勢,一旦共軍在海、空壓制國軍後,戰爭很快會進入國土防衛戰,此時就需要大量第一線戰鬥人員限制共軍優勢。

揭仲認為,雖然國防部沒有採納國土防衛部隊的概念,但採取志願役和延長義務役的兵源雙軌制,確實符合美方對台規劃的兵力和戰略需求。至於國土防衛部隊的制度,他認為還需要劃編人員專門訓練,但比起徵求人力難以預估的志願者,直接從後備部隊中編列城鎮作戰的兵力,才更能預測兵力來源;加上從現實面考量,成立新單位也要考量到國防部資源有限,因為根據全動署10月指出,目前後備教召的訓練能量僅達每年目標的50%,顯示現役加上後備部隊的訓練能量已經超出國防部負荷。

但揭仲也點出針對國土防衛的後備部隊,不應再施以內容同質性高的訓練內容,而是提前分派動員時的任務和目標區域,如此一來,教召時不僅能達到精準訓練,國防部也能把訓練資源做更有效的配置。

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則認為,我國如果要成立由約5到6萬名志願者組成的國土防衛部隊,不但成功率很高,依國防部現有資源也並非不可行。以每人每次單日訓練費用1500元,如果每月訓練一次,一年人事成本粗估約為10億8千萬元左右,只占國防總預算的將近4百分之1,但能強化台灣的防衛韌性外,也能對中共更有嚇阻意味。

另外各界常質疑「台灣人不願意上戰場」,對此蘇紫雲並不擔心。他以國內義警、義消的招募競爭激烈為例,顯示只要配套制度完善,民間確實有一批對參與軍事事務有興趣、但礙於有正職工作無法長時間投入的民眾,願意加入國土防衛部隊。不過他強調,無論是後備部隊或國土防衛部隊,在服裝和裝備都要精良以激發志願者的榮譽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紫雲強調,軟實力也是軍人的士氣來源,「像我們在美國參訪時,常看到軍人穿的是舒服、好看的軍服,而不是像以前我們當兵一件草綠服穿到底。給他貝雷帽或重設計軍服,可以激發他們的榮譽感」。

從李喜明到蘇紫雲支持國土防衛部隊的想法,都是透過展現防衛台灣的意志來嚇阻敵人。在台灣社會氣氛普遍對國軍戰力信心不足、卻又不知如何有效參與防衛系統的現況下,國土防衛部隊的呼聲,正是來自民間對兩岸情勢緊繃的焦慮感和想做些什麼、又無從投入的宣洩出口,國防部應好好思考規劃利用,畢竟若兩岸真的開戰,全島一命,戰爭絕對不會只是國防部的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