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導是枝裕和 用鏡頭說出家的情感與羈絆

▲日本知名導演是枝裕和擅長拍攝家庭劇情片。(圖/采昌國際多媒體)
國際中心謝佩蓁/綜合報導-2022-10-23 15:19:22
是枝裕和被稱為日本電影新浪潮大師,也是最會拍家庭議題的知名導演,更是日本史上榮獲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的第三人。在日本電影熱潮逐漸退去的現在,他還能在國際上培養出不少忠實粉絲,就足以證明他是個能兼顧票房與藝術的導演。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是枝裕和是日本史上榮獲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的第三人(圖/金馬執委會)
是枝裕和1962年出生於東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系畢業。早期從事電視節目製作、電視劇與紀錄片等。由於拍攝過紀錄片,所以他的題材深具寫實性,故事背景與人物往往來自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其中又以探討各種日本家庭關係最讓人津津樂道。

為何是枝裕和對於家庭題材特別感興趣?或許我們能從他的成長背景一窺端倪。是枝裕和出生在東京練馬區的一棟長型木造房子裡,小時候喜歡坐在老家的玄關看著街上人來人往。9歲時家人搬到東京清瀨的公宅居住,這裡後來成為電影《比海還深》的取景地。是枝裕和兒時家境並不富裕,家中連自來水也沒有,想用水必須到井口打水,一家人只能擠在一塊,沒什麼個人空間可言。

貧困的生活反而激發出是枝裕和奔放的想像力,他經常待在衣櫃裡看書,幻想這是自己的一方天地。後來他也把這樣的兒時經驗,運用在電影《小偷家族》的場景中,祥太把衣櫃當成自己的房間,把彈珠汽水裡的彈珠收藏起來,半夜躲在衣櫃裡拿著手電筒照射彈珠,折射出閃耀的光芒。可以說,是枝裕和孩童時期的生活經驗,都成了他拍片的養分。

▲是枝裕和(左)《小偷家族》勇奪坎城金棕櫚獎。(圖/美聯社,2018.05.20)
是枝裕和的首支劇情片《幻之光》一舉拿下第52屆威尼斯影展最佳攝影獎。劇中講述一位女子因爲丈夫不明原因自殺,帶著難解的疑問與傷痛,她來到一個海邊小鎮,遇到第二任丈夫,多年後才走出「被遺留下來的人」的傷痛。裡頭運用大量遠景的長鏡頭,表現出時光流逝、心境轉換,榮獲第52屆威尼斯影展最佳鏡頭獎。但也是這部電影的緣故,是枝裕和發現自己的作品有太多偶像侯孝賢導演的影子,下定決心作出改變,走出自己的路。

2004年《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靈感來自東京巢鴨兒童遺棄事件。生性浪漫的母親和情人跑了,留下長子獨自照顧四位12歲到5歲的同母異父弟妹。長子雖然盡責的面對生活起居的各種困難,內心卻仍渴望過著正常的青少年生活。導演安排的許多橋段,透露出這個悲劇並非無人知曉,只是被刻意忽略,算是間接控訴社會的冷漠。劇中飾演14歲的長子柳樂優爾,因此片成為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也讓人們關注社會邊緣族群與兒童被遺棄事件的省思。

是枝裕和最早以家庭為主題的作品為2008年的《橫山家之味》,據說是為了紀念往生的母親而拍攝。故事敘述橫山家每年都為了因救人而溺斃的長男而舉辦家族團聚。就在15週年的當天,僅存的兒子多良帶著自卑與武裝的心情與妻兒回家,卻意外地讓全家人長年各自壓抑的想法與衝突瞬間爆開,如實呈現日本傳統家庭的壓抑與彆扭。死去的哥哥雖然已不在人間,卻成了電影的核心,讓家庭中一切微不足道的記憶、傳統、怨懟與思念,成為家人之間的情感羈絆,深烙在大家心中。這部片一舉拿下藍絲帶最佳導演、亞太電影獎最佳導演等諸多國際大獎。

▲是枝裕和有許多電影是以家庭為創作主題。(圖/金馬影展)
2013年《我的意外爸爸》分別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獎、亞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福山雅治首次飾演父親,劇中他有個六歲的獨生子,雖然個性嚴肅,對兒子非常嚴格,但也是因為望子成龍,而給他最好的教育與物質條件。結果有一天醫生跟他說六年前抱錯了小孩,讓他開始掙扎究竟該糾結的是血緣還是跟兒子朝暮相處下的六年親情呢?是枝裕和要探討的是,家人間的羈絆並非血緣,而是堅實的情感依附關係與歸屬感。相反的,血緣可能只會將人性綑綁,這是不是也滿符合多元成家的核心概念呢?

是枝裕和膾炙人口的電影尚有《比海還深》、《小偷家族》,還有他的第一部韓國電影《嬰兒轉運站》等等。他認為拍戲是為了呈現這個世界的豐富性、人性的複雜性,以及與人相遇時激盪出的火花,而不是個人內在的世界。他曾說他不喜歡寫英雄,認為只有平凡人的生活、有些髒污的世界才能展現美麗的瞬間。這個時候需要的並非咬緊牙關的勇氣,而是需要得到他人的協助的弱點。這就是他因為故事中的人文情懷,才可以在國際影壇上佔有一席之地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家庭就像是大海,看起來平靜,卻藏著衝突。」-是枝裕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調中心

  • 網友呼籲修法,「虐童致死者唯一死刑」」,你支持嗎?

    支持,虐童致死唯一死刑,才能有效嚇阻。
    反對,威權時代才有唯一死刑,法治國家還是應讓法官有量刑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