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薩提爾? 教育有所謂「最正確」的方式嗎?

蒙特梭利?薩提爾? 教育有所謂「最正確」的方式嗎?
健康醫療網-2022-10-01 10:31:00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我還記得亮亮出生時,我在網路上發表的文章,大部分的內容都在寫蒙特梭利,當時大家都覺得我是「蒙特梭利專家」。隨著亮亮長大,開始懂得開口說話之後,我分享了許多和亮亮的對話語錄,那時大家又覺得我的方式很「正向教養」。後來好好出生,才發現養育一個寶寶跟兩個寶寶的壓力,簡直天壤之別,這時我選擇專注自身,照顧好自己的心情,此時大家又說我很「薩提爾」或是「阿德勒」。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究竟我秉持著什麼樣的教養法呢?

我思考了一番,覺得自己並不排斥任何的理念,而是隨心、隨不同情況應用在生活之中,妳們姑且就稱我的方式為「V式教養」吧!(笑)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世界上的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規律,蝴蝶必須歷經卵,接著孵化成毛毛蟲再成蛹,最後羽化為蝶;孩子必須哇哇大哭地誕生於這世界,經過翻身、爬行、走路,接著才會跑步。蝴蝶在成蛹後需要7~30天才能破蛹而出,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所需要的時間也不相同,我們可以因為想趕快看到漂亮的蝴蝶而提早把蛹剪破嗎?不能。那麼孩子呢?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要知道,成人們都應該學會「生命自有規律,必須用愛跟耐心等待」這個道理。

教養派系重要嗎? 只有不斷練習,沒有捷徑

在網路上有許多深受各式各樣育兒困擾的媽媽來找我求解,一開始我會用派系粗分理念是否相同,但在相處之後發現,很多人以為的教養派系,跟實際上的操作很不一樣。

我一開始看了親密派(親密育兒百科)跟百歲育兒派的書(every child should have a chance)。

所謂「親密育兒理念」是提倡用一切自然的方式促進親子紐帶,這個理念認為,小孩出生後,和媽媽之間的紐帶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深遠影響,所以要使用一些親子之間親密的行為,幫助孩子建立情感上的安全感,否則孩子會產生大腦受損的現象。

至於百歲育兒,則是指將自己與寶寶的生活規律化,能將寶寶、家庭、先生都照顧到,不至於一團混亂,維持好「個人與家庭的平衡」。百般思慮後,我決定參考百歲育兒派的做法。(這邊指的百歲只有丹瑪醫生的原文著作,其他人操作後翻譯的不算。)

等到寶寶的飲食和睡眠都上軌道之後,我開始看幼兒發展相關的書籍,實施蒙特梭利理念;隨著孩子長大後,我便著手閱讀和腦科學相關的書籍,剖析孩子想法,例如《大腦與閱讀》《運動改造大腦:活化憂鬱腦、預防失智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大腦的祕密檔案》等書,在這邊提出來給大家參考。接著我也參考了心理學方面的資訊,即大家最熟悉的阿德勒、薩提爾,進而理解大人跟孩子的心理層面感受。

想要多了解該怎麼跟孩子對話,可以參考正向教養,很多範例都能應用在孩子身上,或是大V生活粉絲專頁上也會有我跟好亮的案例紀錄(本書也有收錄部分內容)。

亮亮曾經告訴過我:「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情,祕訣就是一直練習、一直練習,就會越做越好了哦!」教養也是一樣,沒有捷徑,就是多多練習,曾經有人說我和好亮的對話反應很快,是不是因為我很有天賦?但其實不是我特別厲害,只是比妳們更早開始練習啊!在這邊給大家一個小祕訣,從今天起請試試看,每天晚上回想當天的一個事件,重新再來一次,妳會怎麼做呢?

教養的方式有很多種 不變的只有堅定

我的教養方式是多派系融合的,當然不覺得有哪個派系特別好,或是只走某一個理念,那什麼是任何父母都要做到的事呢?我想是堅定且一致性的態度。

從驗孕棒驗出亮亮的那刻起,我就變身為教養書籍狂人。無論是親密派、百歲派、德國派、美國派,或是關於兒童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等書籍,沒有一本放過,統統都看過一遍,因為我認為,只有在多方閱讀後,才能得知自己偏好什麼。

最後我擷取個個論述的其中一部分,中心思想採用蒙特梭利、運用阿德勒的態度、用字遣詞為正向教養,並用薩提爾來接受自己,將這些概念加以融合,實行在好好、亮亮身上。

妳說我推薦哪一派?很難一言蔽之。只能說,無論妳選擇什麼,「堅定」都是必要的。

回想一下,妳是不是對0歲的嬰兒有無限的包容心?無論吐奶幾次,或是剛換完尿布又拉屎、夜奶無限,當媽媽的都會接受。隨著孩子長大後,大人的耐心也越來越低,例如,明明跟孩子說過好多次,過馬路要牽手才比較安全,但他總是自顧自地穿越馬路,即便妳的內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自己:再怎麼生氣也不可以打人,但回過神來,妳還是出手了……接踵而來的教養問題伴隨著崩潰大哭,常讓我們立志今天要當一個溫柔媽咪,下一秒卻馬上破功,這時候妳可能會希望減少孩子大哭崩潰的頻率,上網查查看有什麼解藥。殊不知,這是最不需要去要求孩子的。

我們沒有權利要求另一個人不准表現情緒(崩潰或傷心)。想一想,如果有人跟妳說,失戀分手不准傷心、不能買醉,妳的想法是什麼呢?成人可以讓孩子明白哭沒辦法達成目的:「媽媽不讓你做這件事,是因為事件本身不行,無論你哭或是不哭都是不可以的。」當孩子理解妳的不行是真的不行後,自然而然地就會減少長時間的崩潰大哭。

那麼該怎麼做呢?

教養裡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一致性」,大方向是成人尊重孩子,孩子也該尊重成人。規矩的設立因家庭而異,溫柔堅定的第一步是替孩子設下規矩(自由與紀律),寧可慢慢增加,也不要設立了又做不到才刪去(說到做到)。

那麼,如果家庭裡沒有辦法所有人都配合同一個教育理念,達不到一致性,是不是很難教孩子,應該就此放棄?

我得承認,過程會拉得比較長沒錯。尤其是還不穩定的孩子會需要越穩定的外在秩序來長出內在秩序,透過耐心與陪伴,孩子會理解在不同人面前要採取不同的模式,所以才會出現「孩子在學校很乖,回家後彷彿變了一個人」的情況。

好亮算是很穩定的小孩,我想是來自於我沒有後援,包含我住月中時選擇母嬰同室,為了確保好亮都是在我的理念下陪伴長大的。我先生因為工作較忙,以及不擅長照顧寶寶,在作息飲食與規矩方面都是我手把手帶大的,才能堅持一致性。

但天底下所有媽媽都有必要這麼累嗎?這點容我先打上一個問號。我認為,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對於沒有「一致性」這點就請放寬心,也許長輩的教養有點雷,但在不危害孩子的情況下,不妨當作是對孩子的另一種疼愛,也讓自己休息一下。

我必須說,當時的我一部分沒得選擇,另一部分是太偏執,才讓自己陷入疲累的局面,沒有照顧到自己的內心,要不是有妳們在網路相伴,我一定會撐不下去,謝謝妳們。

怎麼實行一致性? 不要放大孩子的眼淚

曾經有人跟我說:「一致性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很難……」但是媽媽啊,教養孩子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育兒路上,我認為最難的是「相信孩子做得到」。無論是妳,或是身邊其他愛孩子的人。

一致性的態度能減少多餘的眼淚,在最短的過程中陪伴孩子度過,讓他的每一分眼淚都不白流,當然,也包含妳躲起來偷掉的眼淚。所以,如果我們能堅持一致性,未來的路也會順暢許多。

我認為一致性無法實行的原因,大多出自於家長。家長容易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預設立場,舉例來說:

1~3個月的孩子鬧,妳會說是腸絞痛;4~6個月的孩子鬧,妳會說是翻身地獄;7~10個月的孩子鬧,妳會說是長牙「歡」;10個月以後的孩子鬧,妳又會說是分離焦慮。更別說在1歲7個月以前,每隔一、兩個月就要打預防針,也要說是預防針「歡」;到了2歲又要說是terrible two,沒完沒了……

那麼,我會怎麼說呢?

我決定親力親為陪亮亮度過生命中最重要的前六年(在蒙特梭利裡會將0~3歲、3~6歲分為兩大階段),以愛而不寵的方式陪伴亮亮跟隨內在需求成長。我相信,如果連我都沒有耐心陪伴亮亮茁壯,又如何期望其他人有辦法呢?(當然我沒有後援也是重點啦!)

其實滿羨慕有後援的家庭,每當我帶著亮亮工作時,萬一遇到要開會的時刻,真的也只能硬著頭皮參與會議(汗)。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親自陪伴孩子長大,無論是現實考量,又或是無法全天面對孩子而交給他人照顧。

「人」就是最難的課題,尤其是孩子身邊的人提供了各種不同建議,造成「不一致的教養」,導致教養過程被拉得很長──常常進步一點點,過沒多久又退步一些,有時也會無力地想放棄自己的堅持……我相信孩子會依據不同人有不同的表現,所以盡可能在妳能做到的時刻堅持下去!也許這些狀況會讓孩子不太舒服,但不能因為這樣就可以沒有「規矩」,雖然孩子很「歡」的時候,成人會很煩躁,但此時,我會在心裡告訴自己:「孩子可能是因為這些狀況不太舒服,所以才會這樣鬧脾氣。」實際上對待孩子時,我的態度不會因為孩子「歡」而有所改變。

要知道,教養路上難免伴隨哭聲,但這並不代表什麼,僅僅是孩子不太會說話,只能用哭聲表達情緒,所以不要放大孩子的眼淚,同樣地,媽媽也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我們不應該被哭聲綁架,更不因為哭聲妥協規矩。假使這是有用的,孩子自然會一直用這招:哭就能達成目的,我為什麼還需要費力學習?

蒙特梭利說過:「兒童透過情感、透過眼淚、懇求、憂鬱的眼神,甚至透過他的『自然魅力』來獲得成功。沒有任何東西能糾正兒童的隨心所欲,規勸和懲罰都無濟於事。」有些家長會說:「是的,這個道理我明白,但要抗拒孩子真的好難啊!(哭)」

但是我們也得知道,孩子的占有欲和權利欲是成人讓步的結果,唯有成人做到「一致性」,孩子才不會無所適從,安全感也會大大增加,孩子會慢慢相信成人所表達的說到做到,自然不會隨便「歡」,隨著年紀越大,能理解的越多,在教養的路上反而會越來越容易呢!

教養啊教養,愛孩子之餘也別忘了愛自己也很重要。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的「引路人」,指點他們一個方向,尊重孩子保有犯錯與選擇的權利。

本文摘選自《大V的正向教養實驗:融合蒙特梭利、薩提爾,不打罵、不利誘,養出孩子的好習慣》,圓神出版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528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