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植物落地後的生長、生態環境影響及繁殖速度的差異極大,對農業生產及環境生態造成的衝擊不同。為避免外來植物變成入侵種,農委會藥毒所今(28)日呼籲,需由植物生長特性對經濟、健康、環境、生物多樣性等各層面的影響進行評估,屬危害風險高者易成為入侵種虞慮時,則需加強滅除、圍堵及控管復育等措施,才能讓美麗環境不致錯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藥毒所說明,外來植物的傳播與可能入侵的方式,主要以進出口農產品貿易的商業行為機會最大,而其可能的途徑包括植物引種、混雜於其他進口繁殖用的種子或大宗穀物等。
為防堵外來植物成為可怕的入侵種,如布袋蓮、馬櫻丹、銀合歡、小花蔓澤蘭等,藥毒所表示,需對輸入植物進行入侵性四大指標風險評估,分別為「野化風險」、「擴散風險」、「危害影響」及「防治可行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藥毒所解釋,野化風險與植物的生命週期、繁殖力、對環境的適應性等特性有關;擴散風險則與植物的擴散能力、方式及病蟲害的限制因素有關;危害影響則包括對生物多樣性及農、林、水產、觀光、人群健康等經濟影響;防治可行性包括:機械、化學與生物防治法及防治效果,一旦在原野中可自行繁衍,則需進一步評估是否有方法能有效防治。
除了評估引種植物的入侵風險性外,藥毒所提到,對於進口繁殖用的種子,需偵測鑑定是否混雜外來物種種子,攔截可能夾帶風險性物種,種子輸入時由我國邊境檢疫人員進行初步檢視,一旦發現與進口產品有相異雜草種子,即委由藥毒所專家進行鑑定,若非我國本土植物且尚未核准輸入種子,即予以退運或銷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