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無數經典歌曲流傳的寶島歌王洪一峰回來了!由財團法人洪一峰文化藝術基金會與中華文化總會共同主辦,文化部指導的《黑狗兄返來了-寶島歌王洪一峰10周年紀念特展》將於9/23展開,地點選在歌王從小生長的「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這是洪榮宏、洪敬堯、洪榮良三兄弟對父親深深思念的回憶展,也是所有歌迷難得一窺寶島歌王洪一峰音樂成長軌跡的紀念展。財團法人洪一峰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洪榮宏表示:「為完成父親遺志,基金會在2010年創立,致力傳承台灣音樂歌謠文化,並創作更多屬於台灣的音樂藝術。本次紀念展,特別回到父親的出生地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希望喚起大家共同的回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已故寶島歌王洪一峰,唱作無數經典歌謠,至今雋永流傳。(圖/財團法人洪一峰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歌王洪一峰本名洪文路,自幼在萬華街頭看見一人樂隊表演,便自學手風琴、吉他等樂器,開創音樂人生路;他19歲時創作第一首《蝶戀花》,為戰後台語歌注入一股典雅風情;初期歷經街頭走唱、露天音樂會,到那卡西自製「歌仔簿」教唱,才華洋溢受到當時各家電台賞識,開辦現場歌唱節目,身兼樂隊、指揮和歌手,30歲灌錄第一張唱片《山頂黑狗兄》聲名大噪,隔年取藝名洪一峰,並開始和作詞人葉俊麟合作,陸續創作演唱《舊情綿綿》、《淡水暮色》、《寶島四季謠》、《寶島曼波》等鉅作,走紅後受邀日本演出,成為戰後第一位進駐日本發展的台灣歌手,締造了5、60年代台語歌謠精彩的輝煌紀錄。
▲洪一峰三位兒子,左起洪榮良、洪敬堯、洪榮宏。(圖/財團法人洪一峰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洪一峰的招牌經典歌曲《山頂黑狗兄》影響歌壇甚遠,金曲歌王庾澄慶就曾重新翻唱發行,這次基金會適逢成立10周年,以紀念展為系列活動之首部曲開跑,由基金會董事長洪敬堯以多年在演藝圈的好人緣,邀請了眾多藝人錄製展覽活動主題「黑狗兄返回來-U Lay E Lee」讚聲影片宣傳,包含:白冰冰、吳宗憲、庾澄慶、周杰倫、詹雅雯、彭佳慧、盧廣仲、ELLA陳嘉樺、蕭煌奇、康康、LULU黃路梓茵、董事長樂團、黑人陳建州及宋逸民、陳維齡夫妻等,金曲歌王庾澄慶在影片中再度獻唱大家熟悉的旋律「U Lay E Lee 」歌王歌后同聲呼籲著「真正的黑狗兄回來了,洪老師就像是一部台灣音樂史,洪一峰十周年紀念特展你一定要走一趟。」
▲▼周杰倫(上至下圖)、庾澄慶、彭佳慧錄製展覽活動主題「黑狗兄返回來-U Lay E Lee」讚聲影片。(圖/財團法人洪一峰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財團法人洪一峰文化藝術基金會表示,本次紀念展以「歌王洪一峰生活一條街」為策展概念,重現故居、工作室、音樂教室等與洪一峰老師息息相關的空間場域,讓觀眾彷彿走進洪老師的音樂世界,看見一代大師曾經的生活軌跡。展區將分為三大主題:「思慕的人」展區以洪老師故居、工作室、音樂教室等場域承載家庭、鄰里、時代的流動記憶,映照洪一峰的人生縮影;「舊情綿綿」展區與名作詞人方文山、斜槓創意畫家倪子鈞(小馬)等當代藝術家合作,以全新創作向洪一峰大師致敬,看見傳統土壤裡開出新時代的花朵;「黑狗兄返來了」展區牽起時間脈絡,重現洪一峰老師在拉吉歐、露天野台、日本東寶大舞台、電影、秀場歌舞廳等不同時期的成就以及舞台樣貌。
▲▼盧廣仲(上至下圖)、蕭煌奇、ELLA錄製展覽活動主題「黑狗兄返回來-U Lay E Lee」讚聲影片。(圖/財團法人洪一峰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執行長洪榮良透露這次展覽的品項,有許多是洪一峰遺孀洪陳淑梅女士在整理家裡遺物準備贈出或丟棄前,三兄弟即時喊止,從中挖出一堆寶物,有洪一峰的素描畫、歌仔簿插畫和許多未公開的創作真跡,也因為策展而翻出洪家族譜,意外發現原來洪一峰曾是大地主後代,卻和音樂結伴一生的祕密;為了這次展出,基金會也請來獲獎無數的設計師蕭青陽設計主視覺,並由中國風詞神方文山以書法撰寫洪一峰作品,倪子鈞和沙畫家莊明達為大師作畫,藝術家們齊聚一堂共襄盛舉,期望讓不同世代的人們都能在此產生共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蕭青陽設計的《黑狗兄返來了-寶島歌王洪一峰10周年紀念特展》主視覺。(圖/財團法人洪一峰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難得將寶島歌王傳奇人生的精采典藏一次展出,基金會也特別設計了相關活動,包含傳承洪一峰老師念茲在茲的音樂教育精神,洪敬堯以LOFI復古混音演繹《舊情綿綿》、新創作《黑狗兄返來講故事》、浪漫拉丁輕爵士風之《淡水暮色》等,作為主題專曲,為這次特展活動之珍貴禮,展期中所規劃的「洪歌星卡拉OK金嗓大賽」與「洪老師親授!兒童歌唱班」;以及再現經典時代氛圍的「時光更衣間」旗袍變裝體驗、「老時光電影院」與「拉吉歐LIVE SHOW」表演。展區則與萬華在地團體「街遊」合作,由曾是街友的解說員以在地角度述說洪一峰老師與萬華的故事。《黑狗兄返來了-寶島歌王洪一峰10周年紀念特展》自9月23日展到10月30日止,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免費展出(每周一公休),關於紀念展相關資訊,歡迎查詢洪一峰文化藝術基金會。(編輯:楊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