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地,特別是川渝地區,自7月起因為過於炎熱,加上降雨量不足,進而出現乾旱、農作物受損等情況,前一陣子在中國網路上有關「旱震理論」才剛掀起話題,當時還有中媒引述中國專家看法,聲稱科學家們沒有監測到任何大地震發生前會有的信號,結果時隔才約半個月,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真的就發生芮氏規模6.8的地震,造成至少46人死亡、146人輕重傷,也讓「旱震理論」再次引發熱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合《中新網》等中媒報導,四川地震專家分析後認為,此次地震震央位於鮮水河斷裂帶南東段磨西斷裂附近,雖然應該沒有發生大規模地震的危險,但研判餘震活動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不過今年9月1日,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微信公眾號「貴州地災防治」才剛刊載題為《話題:大旱之後必有大震,是危言聳聽還是科學預測?》的文章,稱「大旱之後必有大震」的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到了現代社會,中國地質學家耿慶國開始系統研究大旱與地震之間的關係,提出了「旱震理論」,主張凡發生過6級以上大型地震的區域,在地震發生之前的1-3年間,往往會出現非常嚴重的乾旱災害。乾旱的地域越廣、持續時間越長、程度越重,所發生的地震強度就會越大、破壞力也越強。
雖然「旱震理論」在今年四川乾旱期間,一度被氣象和地理單位嗤之以鼻,但隨著瀘定地震的發生、微博熱議再起,當局不得不再次出面「闢謠」,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表示,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的地震預報領域的學術研究中出現了很多方法和理論,其中不少都存在爭議,至今都沒有定論;至於耿慶國的理論,不能就用一句「大旱之後必有大震」就標籤化、簡單化理解,更不能在一次地震發生後來過分放大、傳播這句話,在地震預報領域,也不能以一種氣象事件,就簡單進行地震預測預報。
對於乾旱和地震的關係,孫士鋐認為,人類感受到的氣候變化和地球內部的地殼運動確實會有關聯,但旱震理論研究的是嚴重乾旱與芮氏規模7或8級強震的關係,而非5級、6級;其次,乾旱有地域的前提條件,不同地區的干旱和地震無法簡單聯繫。孫士鋐也說,地震在空間上具有相對集中性的特徵,在時間上也有活躍期和平靜期的分別,但要想科學解釋這些規律性現象,目前依然是比較困難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少中國民眾對「旱震理論」深信不疑,但也有人認同官方氣象單位的說法,認為只要時空、領土範圍夠大,總能中1次,虛報率還是挺高的,部分數據能對得上,不代表因果關係就可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