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起,台大、陽明、高醫、成大和長庚5校都曾仿照美國制度相繼開設學士後醫學系,但紛紛收攤,僅剩高醫大,40年後熱潮再起,清大、興大和中山大學新設後醫系,最近新生報到、陸續開學,又傳出元智、中正、嘉義大學等校也積極籌畫。學者曾點出後醫系能否成功,學生動機、志向是關鍵因素之一,《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到今年後醫系新生報考動機,有人棄高薪科技業從醫陪家人、有人重拾學業盼完成學醫夢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在40年前就有台大、陽明、成功、長庚和高醫5所學校,仿照美國制度相繼開設後醫系,但在5年內陸續停招,僅剩高雄醫學大學後醫系延續至今。
高醫大醫學系教授蔡淳娟團隊曾發表研究指出,當初後醫系希望培育人才投入偏遠地區或基礎醫學研究,卻事與願違,發現學生適應不良,後醫生基礎醫學成績不如傳統醫學生,以及無法選到真正想去偏鄉服務、或從事基礎研究的學生;當時的後醫生,很多是沒考上醫學系,只好先讀別的科系,畢業後再進入醫學系,想趕快畢業、當開業醫師賺錢。
陽明大學於1982年成立後醫系,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但也最早急流勇退。陽明交大醫學院長陳震寰日前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指出,後醫系難找到理想中的跨領域學生,招到的多是大學就讀藥學、護理系,在生物醫學領域有優勢,而「電機、機械系畢業生考不過這批學生」,再加上後醫系學生畢業後多半選擇當開業醫師,而非投入醫學跨領域研究或結合工程去創業,學生動機、學校沒有提供跨域課程等,都不符合當初設立目標,便停招了。
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委張上淳提到,後醫系理想上是像美國系統,學生先讀完大學學士、比較確定人生方向後,再來決定是否要進入醫學系,成為跨域人才,但實施後沒那麼理想,後醫系學生素質不如傳統醫學系學生,且常招收到一批認為醫科出路較佳,但志向不見得明確的學生,凸顯後醫系發展有其限制。
後醫系新生:完成學醫夢想、想從醫陪家人
清大後醫系新生游涵喻從就讀台大藥學系期間就半工半讀,負擔自己的學費及生活費,持續到碩一,後來因經濟因素休學,在家附近的藥局擔任藥師來照顧家庭。如今家庭經濟壓力稍稍減輕,讓她得以重拾學業,她說,「公費制度幫助我更接近學醫的夢想。」
雖然就學期間得花許多時間打工,但游涵喻仍儘量抽出時間從事社會服務,包括到泰國偏鄉小學擔任志工教授英文、曾創辦英文讀書會、將活動收入捐給慈善機構。休學期間,發起關懷憂鬱症患者行動,每天撥出1小時陪伴病友,這些經歷鼓舞她想成為第一線精神科醫師,並投入相關研究的志向
興大後醫系新生、34歲的楊有承畢業於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原想到美國攻讀研究所,從事天文研究,但大二那年母親因肺腺癌病逝,家中經濟困頓,想趕快賺錢,於是轉攻讀交大光電研究所,畢業後進入科技業工作。
楊有承當了工程師6年多的時間,他說,雖然科技業享有高薪,但工時長、時常得出差,一年內有半年幾乎都在中國,在疫情嚴重時,還被公司逼出差,老婆也常常抱怨,無法陪伴家人,因而讓他萌生轉職的想法。
他說,當初媽媽生病時,自己跟醫護人員有許多互動,讓他對從醫有憧憬,再加上後醫系考科跟理工有重疊、醫生薪水不錯、又不用到國外出差,可以多陪伴家人,才想報考看看。對於公費下鄉服務,他說,自己可以接受、也想清楚,未來想自行開業、當新陳代謝科醫師,願意繼續在偏鄉服務。
後醫系考生:從醫考量薪資、社經地位
此外,也有考量到現實因素的學生,一名網友在DCARD上表示,自己是三類背景,在學校感覺不太出醫師、中醫師和其他職業地位的差距,但畢業後看到西醫、中醫雖然負的責任大,但有相對豐厚穩定的薪資,因此花了幾年才考上後醫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名報考後醫系的考生表示,選擇考後醫,主要是大學選錯科系、選到發展不太好的傳產業科系,後來暸解到相關行業薪資、前景不佳,因此想轉換到較賺錢的領域,如電資或醫學,考量自身coding能力沒那麼好,所以選擇醫學這條路。他提到,在後醫系報名表、自傳當然不可能這麼寫,只能編一個充滿充滿人文關懷、非功利性的想當醫師的動機,但不知道面試會不會很容易破功。
蔡淳娟研究建議,後醫系應建立健全的招生制度,才能挑到適合習醫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