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吳崑玉/政治預言的三種類型

▲2022大選日期越來越近,政治預言與選舉預測也愈來愈多。圖為參選台中市長的蔡其昌,先前在烏日舉辦首場大型造勢活動。(圖/蔡其昌辦公室提供,2022.07.21)
文/吳崑玉-2022-08-24 17:50:45
選舉愈來愈接近,政治預言與選舉預測也愈來愈多,但真真假假,相互矛盾,令人不知所從,有時連競選團隊與候選人本身,都被這些預言蠱惑,常常瀰蔓一種不切實的樂觀,沒必要的悲觀,甚至打錯了方向。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年前,戰略學家鈕先鍾老師常在課堂上提醒我們:「算命的才講預測(Prediction),戰略講的是預報(Forecasting)。」「預報」是一種依據現有資料,綜合研判未來走勢的技術活兒,追求的是儘量貼近真實情況,如果預報路徑與後來實況驗證有所差異,那就回頭去找出更多影響因素,或調整原本變數的影響參數,以求下次預報更準。戰略推估與氣象預報的方法論,其實是相似的。

在選舉預報的過程中,講的是「形勢」。這是兩個字,代表兩種不同的推估方法。選舉中常用的選票分析、政治版圖分析,那是在研究「勢」,比如說,本區「藍大於綠」,民調說誰贏誰幾趴,那都只是在談「勢」,分析目標是現在的總體狀態,語法類似「如果明天投票,將會…」。但「形」才是未來指向與變數變化的主要動力。這牽涉到候選人的形象與風格、政見口號的接受度與支持度、選戰議題與話題的攻防所造成的破壞力、選民的喜愛與厭惡,以及政治氛圍與政黨形象所造成的選民總體情緒,進而影響到支持者、反對者、游離選民想要做點什麼事的集體意圖?

研究「勢」是一種科學,但判斷「形」則是一種藝術。選戰預報的真正困難之處,在於「形」而非「勢」。更在於改變各方政治形勢的「形」,到底能產生多少影響力?其力道是否足以改變大局?舉例來說,最近各家愛談台北市會不會有「棄保」?現實上以黃、蔣二人「形」的對比,藍營部份選票從蔣流向黃是必然的,問題是到投票那一天,流過去多少?是否有足夠的數量壓過綠營本盤?陳的衝刺能否抓到本盤以外足夠多的游離票?讓人抓不準的是其數量。

正因為選舉預判的「抓不準原理」,讓媒體上,甚至各個競選總部中,經常出現無數選情預判上的爭論。使得候選人的進退步調前後不一,策略左搖右擺,說法自相矛盾。這些關於未來選情預判的說法,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種是太過純粹的科學預判。就因為太過科學,以致於只估到了「勢」的比較,卻沒抓到「形」的變化。最有名的例子是2004年連宋總部,阿扁槍擊案當晚,民調中心拿出最新的滾動式民調,連宋還贏了扁呂8趴,因此認為當晚不需作為,還是可以勝選。消息傳出後,某些選戰老將當場跳起來:「國民黨的民調數字拿來先減9,才是投出來的數字。」眾人半信半疑,結果開出來真的輸不到1%。

第二種是「自我實現的預言」。有時文宣部門與組織系統,為了鞏固支持群眾,不斷打雞血告訴大家「我們一定贏」。有時會做「策略性民調」,以拉抬候選人聲勢。最常見的是電視辯論後找人做民調,一定要說自家候選人表現比較好,最好能說自家支持率大幅上升,這種「策略性民調」的價格還特別貴。或者完全沒來由的說自家可以選上6-8席,結果全軍盡墨,選戰失利也就算了,連個人信用也賠了下去。更有等而下之者,乾脆發佈假民調,或上台說自己看過多少份民調,我們已經贏了,對手已經垮了,欺騙相信他的支持者。

「自我實現的預言」最大的風險是,有時講得太多太頻繁,連候選人與主要幹部們都信了,選情預判當場變成了集體催眠,從而做出錯誤的決斷。哄騙這事在政治圈隨時隨地都看得見,但功力也有高下之分。功力高深者知道自己在騙人,只是為了爭取調整時間不得不這麼做,所以抓緊時間加速補強。但學藝不精者騙久了,卻連自己也騙倒了,結果走上錯誤道路。問題是,不論法律或民意,從無對這種真真假假的故意帶風向,有任何懲處機制,結果也就永遠無法杜絕,只能依賴選民自行判斷真假。

第三種更妙,根本沒有任何科學預判或邏輯推斷,純粹是一種「宗教式的預言」。有些選情不好的候選人會告訴幹部,某某神明告訴我,我一定會選上,只要…。此後的發展常常令人咋舌,候選人常會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例如穿某種特異服裝,或比出某種特殊的手勢,旁人完全無法理解其舉動的意義。也有不少不那麼「虔誠」的候選人,他只是想先給自己打足雞血,再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身邊幹部,讓幹部再出去感染其他群眾。這種迴圈式感染法也不能說他錯,有時還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回顧起來也只能說他真有這個命,而且在絕對劣勢的選戰中,沒有一點這種宗教情懷,根本沒有人選得下去。

但是,就民主政治發展而言,我們還是得不斷累積經驗教訓,逐漸發展出一套愈來愈貼近真實路徑與結果的選舉預判模式。雖然因候選人的攻防操作,形勢隨時在變。或因國內外突發議題的干擾,大幅扭轉了社會氛圍。但我們還是需要愈來愈多可驗證、可計算、可估量的預報系統,讓更多政治人物與主要幕僚,掌握較「正常」預報方法,從而使當選後的政治判斷,更貼近現實,更能掌握事物與民意的規律,而非更依賴一人一神的英明神武或突發奇想,讓做出來的施政更符合社會的期待。

台灣人很愛講選舉,因為選舉帶有相當程度的賭博性質,所以讓人著迷。但真正會決定未來政局走向的,並非一人一黨的當選或落選,而是那個人或那個黨的思維模式與行事風格。終究,一個競選團隊判斷選情與作為,操作此等生死大事的價值、情感、信任、與態度,所形成的政治文化,才是主導其執政後政治風格的內在邏輯。


●作者:吳崑玉/專欄作家、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