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屢禁台灣農漁產品,從鳳梨、釋迦到石斑、文旦,國人願意愛台灣相挺,多選購國產商品,但終究難以全面買單,台灣人還有多少肚子能吞下這些農漁產品?從供需法則來看,除了開拓內外銷增加需求,農委會也應調整產業結構,規劃輔導或轉作,讓台灣農業能永續經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中台關係升溫,近2年來中國對台動作頻頻,去(2021)年228連假時,中國宣布禁止台灣鳳梨進口,又於中秋連假時宣布禁止釋迦與蓮霧進口,今年6月再禁石斑魚進口,並以檢出包裝新冠肺炎病毒陽性為由,接連暫停白帶魚與竹筴魚進口一週,另澳門與香港也分別表示檢出台灣芒果新冠肺炎陽性銷毀共逾300公斤貨品。
上週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會晤總統蔡英文,並與數名人權運動人士會面,中國再啟動連三波制裁手段,1日先宣布將台灣近上百項的食品狀態改為「暫停進口」,3日中國商務部決定暫停天然砂對台灣的出口,以及暫停台灣柑橘類水果、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輸入,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報復裴洛西訪台。
每逢中國禁我農產品,農委會不外乎祭出內銷、外銷、加工三箭,除了開拓新興市場,就是喊話國人多選購國產農漁品。今(8)日農委會主打「剝文旦、吃石斑,中秋團圓愛台灣」,再推出30萬份「農遊券3.0」,期勉民眾可以多多消費國產貨力挺漁民。
市場的穩定來自於供給與需求的均衡,台灣農漁產品對於中國市場依賴性高,即便近年來農委會努力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但觀察中國禁止的農漁產品,都仍是外銷比例到中國市場偏高的品項,當需求銳減,農委會竭力開拓市場雖可以創造需求,卻也造成沉重的產銷壓力,尤其東西方飲食文化不同,台灣人還有多少肚子能吞下中國一一禁止的農漁產品?
當需求發生變化,供給端若再不調整,未來勢必將發生供過於求的情形,如此距離價格崩盤大抵也不遠了,回顧過去針對供給端的調整,台糖曾減少出租栽培鳳梨土地、農糧署曾補助鳳梨釋迦轉作,鼓勵農民改種植芭樂、綠竹筍等其他農產品、石斑魚遭禁時,也有透過金融貸款協助農民延養。
而今日面對記者提問是否會輔導農漁民轉作或減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則回應,現在所有的台灣水產品生產狀況都正常,更面露慍色反問「為什麼要做?」、「我們不會因為中國這樣的打壓而退縮」,沒有計畫啟動轉作或減養輔導。
陳吉仲曾多次提到希望創造台灣農業永續經營,維護我國糧食安全,補貼與獎勵措施都僅是短期對策,若想達成這目標,眼光就應放遠,著手規劃轉作與減養,痛定思痛大刀闊斧趁機改變產業結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調整產業結構、輔導轉作與減養,並非是對中國打壓低頭,而是將危機變成轉機,借力使力轉型台灣產業鏈,更何況若能策畫得宜,熬過陣痛期便能成功戒掉對中國的依賴,從此台灣也無須再處於隨時都可能遭到中國單方面禁止進口的不確定。
民眾有心想愛台灣,無需要農委會喊話,但不能一味靠「愛台灣」就要國人買單,農委會積極輔導內外銷的同時,務必重新檢視產業結構進行改革,另也要把關品質與價格,在確保農漁民收益同時,也要讓民眾買到更便宜實惠的優質產品,萬萬不可再有「黑芯鳳梨」等類似事件,讓消費者成冤大頭,也重創台灣農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