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鍾佑貞伊斯坦堡23日專電)華府智庫專家指出,俄軍入侵烏克蘭前,中國已擴大其中東武器市場市占率,戰事爆發後,中國得以填補中東乃至全球武器市場真空。惟因北京缺少實測經驗,進軍高階武器系統市場恐有難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獨立新聞媒體「中東之眼」(Middle East Eye)昨天引述華府智庫「新線戰略和政策研究所」(Newlines Institute for Strategy and Policy)分析師赫拉斯(Nicholas Heras)說法指出,對許多中東國家而言,中國逐漸成為第二大武器供應國。價格優勢結合相關產業實力,是中國武器的一大賣點。
他說,中國人努力開發全球武器市場,為世界各地客戶提供具競爭力的設備及維修價格,多樣軍武系統也具升級潛力。對於中東客戶來說,購買中國武器可以減少對美國及歐洲的政治性依賴,同時也能以較廉價的方式充實軍火庫。
赫拉斯指出,俄烏戰爭讓中國得以填補中東及全球武器市場真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中國已經擴大在中東武器市場的市占率,如今這種趨勢似乎即將加速。
中國今年出售殲10C(J-10C)戰機給巴基斯坦,也向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塞爾維亞提供中程防空飛彈系統紅旗22型,具里程碑意義。不過,赫拉斯說,北京仍難「進軍高階武器系統市場,包括飛機、先進感應器及區域拒止防禦系統」。
中國高階武器系統製造商缺乏外界信任,也缺少於衝突地區進行實測的經驗。赫拉斯認為,美國、歐洲、俄羅斯,甚至土耳其的武器系統在這方面的經驗更為豐富。
受到俄烏戰爭爆發影響,俄軍未來幾年可能面臨供應鏈問題,限制俄國為客戶製造軍事設備、提供零件及服務的能力。有專家認為,這未必意味購買俄國設備的中東國家將轉而購買中國零件。
美國地緣政治情報諮詢機構「戰略預測公司」(Stratfor)分析師波爾(Ryan Bohl)稱,俄羅斯對更廣泛的中東及北非地區而言,已經是相對邊緣的武器出口國。
波爾說,對於購買俄國裝備的國家,如埃及、阿爾及利亞及土耳其,不一定在所有情況下都適合改用中國軍事裝備,因為這需要搭配相關訓練及整合武器平台。此外,埃及及土耳其更偏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或本土設備,而非轉向中國。
數十年來,阿爾及利亞一向是俄羅斯軍事設備的重要進口國,因此,相較於其他中東及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很可能更強烈地感受到俄國供應鏈問題的影響。但是,波爾表示,這並不代表阿爾及利亞將轉向北京取得軍事設備。
波爾預測,中國很可能將目標轉向波斯灣地區,尤其是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及卡達,兜售高階武器,因為這些國家擁有龐大的財務資源且盼使武器更為多元。
但是在這方面,北京也料將面臨重大阻礙。
波爾說,波斯灣國家向美國購買武器可能具有象徵意義,目的是避免激怒美國。這些國家將考量美國「以制裁反制美國敵人法案」(CAATSA)及改用中國系統所需的時間及訓練。
他指出,此外,向美國購買武器也能在華府獲得影響力,並有助鞏固美國與波斯灣地區的軍事防衛關係,以保護波斯灣國家免受伊朗侵害。「無論他們購買多少中國裝備,北京都不太可能保護波斯灣國家不受到伊朗侵擾」。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中東計畫研究員阿布杜(Ahmed Aboudouh)也表示,中國對中東的軍售「仍在美國及其他西方大國的高額武器交易下黯然失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如此,過去幾年裡,中國對中東軍售逐漸增加。阿布杜認為主因有二。第一,中國對外軍售無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特別是沒有對買家的民主及人權狀況設限。其次,中國提供可負擔的高科技武器,其中若干系統還與美國武器的品質相當。
中國據報正在協助沙烏地阿拉伯發展飛彈,也曾向卡達出售短程飛彈。隨著美國向中東盟友施壓,要求其減少向中國購買武器等安全領域的合作,阿布杜說,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專家「不太可能」幫助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夥伴開發飛彈技術。(編輯:施施)11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