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門也會中暑?「4族群」最危險 醫:住這樓層要小心

▲未來一週全台飆高溫,預防中暑絕對不可少,醫師提醒,包括老人、小孩、肥胖有三高問題與慢性病患者,即便沒出門在家也要預防中暑。(圖/張勵德攝)
記者張勵德/綜合報導-2022-07-22 07:30:00
昨(21)日起全台進入「類熱浪」的環境,花蓮玉里還飆出攝氏40.7度的破紀錄高溫!不管是氣象局或醫師都不斷提醒民眾要注意中暑,但預防中暑只要不出門就好嗎?其實並不盡然。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提醒,老人、小孩、有肥胖三高問題與慢性病患者的族群,即便待在家中如果沒有開冷氣降低室內溫度,還是有可能因為體溫調節不佳導致中暑,尤其居住在頂樓加蓋房子裡的民眾,酷暑下要特別注意適度降低室內溫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截至7/21為止,熱傷害就診人次就有444人,7/20、7/21兩天分別有34人次及38人次就醫。新光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志華也說,近期幾乎每天都有家中的行動不便的老人,因為在家中暑昏迷而緊急送醫。

朱柏齡說,所謂的熱傷害其實分為三級,從最輕微到嚴重依序為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熱痙攣是因運動狀態下大量喪失電解質,導致疼痛與肌肉抽搐,熱衰竭則是體溫尚未超過攝氏40度,但已經出現頭暈、頭痛、呼吸急促、無力等症狀。而當體溫超過攝氏41度時,人體已經無法調控體溫,就演變成為中暑,此時可能神智不清甚至陷入昏迷,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可能導致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嚴重症狀,甚至可能死亡。

張志華表示,中暑主要分為兩種型態,「勞動型中暑」是指在戶外高溫高熱環境下工作者,常見的就是軍人、勞工、農夫與運動員,會因為太熱大量流汗導致脫水產生熱衰竭,另一種則是「傳統型中暑」,這類大多發生在老人、小孩、肥胖者、慢性病患者,這類族群因為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即便沒有待在大太陽下,也可能會出現中暑的情況。「近期有些老人家待在家裡,因為想省電而沒開冷氣,有時候照顧者出門一趟回來,就發現老人家已經失去意識,趕緊送急診才撿回一命!」

▲大熱天外出活動,醫師建議要最好穿戴薄長袖衣物防曬,帶水壺多喝水,並且準備一條濕毛巾降溫。(圖/張勵德攝)
除了老人、慢性病患者體溫調節差,很多人不知道小孩其實也是高危險族群之一,甚至比大人更容易中暑。朱柏齡解釋,因為小孩基礎代謝率比大人高,體表面積與身體質量的比率也比大人高,熱適應期比大人更長,再加上身體絕對血量比較少,中暑機率是大人的2到4倍。「要特別提醒家長,待在家也要注意孩子的身體狀況,一但有呼吸會喘、突然無力等症狀,就該立即送醫。尤其千萬不能在戶外把孩子忘記在車上反鎖,恐怕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朱柏齡建議,如果住在頂樓加蓋的房子,白天就不要太省電了,該開冷氣就該開,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喝水」,無論在室內外都必須隨時做好水分補充,避免因大量流汗導致脫水。而肥胖、有三高或有慢性病的族群,待在家中也要注意溫度調控。民眾也可以參考「熱指數」換算公式,「氣溫+(濕度X0.1)」,例如氣溫達攝氏35度、相對溼度達到60%,熱指數就有41度,只要超過40度就該減少戶外活動。

張志華表示,如果已經發生熱衰竭或中暑現象,第一時間一定要先把患者移動到陰涼處,並且解開衣物灑水降溫,不一定要用冰塊或冰水,手邊有的水先潑灑比較要緊,如果狀況沒有好轉或陷入昏迷,一定要趕緊就醫。而大熱天民眾外出最好準備三樣法寶,首先是薄長袖衣褲,一來防曬,二來進入冷氣房溫差也不會太大,其次是水壺,務必要隨時補充充足的水分,最後是帶一調濕毛巾,如果環境太熱可以降溫擦汗,幫助調節體溫。
NOWnews關鍵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