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演習,不但是美國邀集盟邦,演練聯合作戰的場域,更是新科技武器相互展示的舞台。藉由新裝備的展示,可以在各參演國之間彼此交流,互相熟悉彼此裝備和能力,也可以對新科技的能力有所接觸和學習,或說環太平洋演習,是個大型國防展一點也不為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太演習中的媒體開放日,演習主辦單位展示了艾塞克斯、林肯、無人艦隊和澳洲皇家海軍坎培拉號,在艦艇開放日中,一共有17艘參演的各國艦艇對演習官兵與軍眷開放,其中在媒體日開放以外的艦艇,最讓人注目的就是韓國的馬羅島號、日本的出雲號、新加坡海軍的拉法葉級無畏號與美國海軍朱瓦特級麥可蒙素號驅逐艦。不過到了實際開放日,出雲號由於安倍前首相遭刺殺,因此臨時決定退出開放,不過採訪團隊依然登上了麥可蒙素號。
澳洲皇家海軍坎培拉號兩棲攻擊艦
坎培拉級在決定建造建造時,決定採用西班牙船廠提出的戰略武器投射艦設計,因此該級艦定義為澳洲三軍通用裝備。外型和功能和美國胡蜂級與法國西北風級相似,設置一座長202公尺長的飛行甲板,艦艏設置滑跳台,本欲藉此獲得操作F-35B戰機起飛的能力,但是澳洲最後沒有買F-35B戰機,因此坎培拉級的滑跳台至今沒有派上用場。飛行甲板位於水線上27.5公尺,並設有6個直升機起降作業區。飛行甲板下方為機庫甲板,再下一層為輕型車輛甲板、以及輕型車輛甲板下層,和艦艉船塢甲板相連的重型車輛甲板。不同層車輛甲板可藉由艦上的坡道上下移動,或這者是車輛升降機搬運,而重型車輛甲板可停放包含M1A1主戰車、M113裝甲運兵車一類的裝甲車輛,並運用船塢甲板的機械登陸艇,或是氣墊登陸艇進行舟波登陸。艦上人員編制325人,航空部門203人,進駐部隊可以達到1043人,全艦最多可搭載1600人。
▲坎培拉號是澳洲海軍兩棲攻擊艦,艦艏設有滑跳甲板,但是澳洲缺了F-35B戰機。(圖/軍情與航空Military and Aviation News提供) 坎培拉號清型車輛甲板停放多輛戰術輪車,包含澳洲軍援烏克蘭野外征服者(Bushmaster)型裝甲運兵車,另外為了能和美國陸戰隊更緊密地進行海空三棲突襲登陸作戰,美國MV-22B魚鷹機也和坎培拉號完成了組合訓練,因此美軍現役的海空三棲聯合突擊任務的運輸載具,都能和坎培拉號結合運用。
▲坎培拉號輕型車輛甲板停放的野外征服者裝甲車,該車軍援烏克蘭多輛,效果卓著。(圖/軍情與航空Military and Aviation News提供) 朱瓦特級驅逐艦麥可蒙素號
朱瓦特級驅逐艦建造的源起,最早是美國為了取代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DD-21計畫。在上個世紀80年代美蘇冷戰高峰期,當時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撐起美國海軍主力艦隊,而更新的勃克級驅逐艦也正完成開發準備建造,但是美國已經在計畫下一代火力驅逐艦計畫。而且當時除了DD-21計畫外,也有下一代巡洋艦CGX和火力艦等計畫都在進行。
但是十年不到,蘇聯解體,華約解散,那時的共軍才剛開始規劃哈爾濱等驅逐艦,美國海軍環視四海毫無對手,因此這些計畫終止的、簡併的,最後在21世紀初歸結而成DDG-1000計畫。而DDG-1000本來計畫建造30餘艘以替換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但也因為冷戰結束計畫規模縮小,僅建造三艘。
▲美國海軍朱瓦特級驅逐艦麥可蒙素號是第一次參加還太演習的朱瓦特級驅逐艦,洗鍊且匿蹤的外型讓她贏得海上金字塔的稱號,全船雷達反射截面積和一艘小漁船一樣。 (圖/軍情與航空Military and Aviation News提供) 這次開放的DDG-1001是朱瓦特級第二艘麥可蒙素(USS Michael MonsoorDDG 1001)號。朱瓦特級未來感的艦型,讓該級艦有「海上金字塔」的外號。艦上雷達和感測器,完全融合進入上層結構,前甲板兩座電磁軌道砲雖然還沒有完成研發與生產,但是外型完全採取匿蹤設計,讓朱瓦特級上萬噸的船身,雷達反射截面積只有小遊艇那麼大。
▲朱瓦特級驅逐艦的艦艉,可看到各種拖曳設備施放的艙門。 (圖/軍情與航空Military and Aviation News提供) ▲朱瓦特級驅逐艦的直升機庫,上方有快砲,是目前艦上重要的固定武裝,因為電磁軌道砲還在研發改進中。(圖/軍情與航空Military and Aviation News提供) 朱瓦特級的武裝,全裝置在左右舷側的20組Mk57垂直發射器中,可裝填SM-2、SM-3、SM-6、戰斧巡弋飛彈、先進攻陸飛彈和反潛火箭等。艦上人員表示,目前電磁軌道砲仍在研發和改進,但如果最後計畫放棄,也有可能裝上美國最新研發的雷射武器站。為了裝置電磁軌道砲預留的電力,供應雷射砲足足有餘,所以朱瓦特級雖然只建造三艘,未來仍是太平洋艦隊重要的火力艦艇。
●作者:施孝瑋/軍情與航空網站主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